豆面糕/驴打滚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驴打滚源于满洲,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源于满洲。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Tips
什么叫:寒食节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寒食节刚刚过去,老北京人传统的“寒食十三绝”——即十三样寒食节凉食中,驴打滚、糖火烧、豌豆黄、焦圈等还流行于街头巷尾,唯独硬面饽饽已濒临绝迹。
传统的“寒食”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这其中,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凉食就是“寒食十三绝”。如今,驴打滚、糖火烧、豌豆黄、焦圈、芝麻酱烧饼都是街头巷尾的常见之物,独筋道香甜的“硬面饽饽”已失了踪迹,濒临灭绝。寒食节配着凉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油茶、面茶、杏仁茶、茶汤。
硬面饽饽是过去特定环境下“大人的零食儿”,“过去人夜里打牌,饿了,从走街串巷的小贩处买来硬面饽饽,一边打着牌一边嘴里叼着。”老舍的《正红旗下》就有硬面饽饽的情节。但又甜又硬又干的硬面饽饽,未必符合现在大众的口味,何况制作工艺又复杂麻烦,因此逐渐失传。
“寒食十三绝”包括哪些
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 、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