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聊城 ,运河边的城市公园内,市民们聚在一起唱豫剧。这里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得益于“漕挽之咽喉”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曾经是鲁西最大的物资交流中心,有“江北一都会”之誉。
聊城,地处 京杭大运河 中间位置。明清时期,得益于漕运的兴盛,聊城成为运河九大商埠之一,康乾年间已成为鲁西最大的物资交流中心,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多年。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流经今聊城市下辖的东昌府区、阳谷县、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咸丰五年,由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止及水源不足,此段运河亦逐渐废弃,古河道及部分相关文物却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聊城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主要靠黄河水补给,水量较充沛,但与 济宁 境内的运河已不再以水相连。
崇武驿大码头
眼见着运河一天天漂亮起来
走在聊城市区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的大型宣传牌,这是聊城对自己发展的定位。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穿城而过,水道交错,东昌湖环绕在古城边,聊城市区大片的水域在缺水的北方确实难得。也因此,有人将聊城称作“ 中国 北方的 威尼斯 ”,在聊城甚至可以见到带“威尼斯”字样的楼盘。
“说聊城像威尼斯可能有点儿过,但叫水城却是名副其实。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大家不都这么说吗?”今年70多岁的冯大爷是土生土长的聊城人,退休后,每天下午他都要沿着大码头街到离家不远的运河走几圈,一天不见着水面,就觉得不舒服,“我也算是在水边长大的人了,眼见着这运河一天天漂亮起来。现在运河两岸都铺了地砖,安了护栏,绿化也做得很好,非常适合游玩、散步。”
冬日午后,天气依旧寒冷,但沿着运河边遛弯儿的老人并不少,他们穿着棉服,戴着手套,神色悠闲。有的老人还提着鸟笼坐在岸边,在阳光中听着录音机里的豫剧,打量着过往的行人。运河岸边,有的地方还停靠着大型游船。两岸的建筑很多统一修建为古色古香的楼阁,仿佛要把人们带回到几百年前那繁华热闹的商埠图景里。冯大爷站在昔日的崇武驿大码头上,那里现在不过是一处不太起眼的石岸,他望着眼前结冰的河水说:“你们来得真不是时候,夏天这里一会儿就会驶过一条游船。”
“崇武驿码头俗称‘大码头’,在明清时期多为官府所用。在它北面不远处还有一处商用码头,俗称‘小码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保留下来一些本体文物(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文物),这两处码头就位列其中,还有一处就是著名的山陕会馆。
会馆、书庄与运河秧歌
历尽沧桑想见昔日繁荣
山陕会馆矗立在运河岸边,距离大码头不远。古籍记载:“聊摄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来者踵相接,侨寓旅舍几不能容……”为了缓解侨寓旅舍之急,各省商人纷纷开始集资捐银修建会馆,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抵抗外来竞争。山西、陕西商人在当时聊城的商业势力是最大的,经商人数也最多。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陕西客商就集资合建了这么一处两省商贾集会、奉祀关帝的处所。作为聊城目前仅存的一处大型会馆,饱经沧桑的山陕会馆见证了聊城昔日商业的繁荣与衰落。如今山陕会馆已经成为一处著名旅游景点,拨开繁冗的历史,人们仍然可以欣赏到它美轮美奂的古建艺术。
“聊城过去的书庄也非常多,尤其清代中期在全国知名度相当高,依托运河曾畅销全国二十多个城市。但所卖书籍大都是普及性读物,如学生课本、四书五经等。”谈到这些,陈清义不无感慨,“这些书庄早已不复存在,而散落民间的书籍也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聊城的运河秧歌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而保留了下来。相传明朝年间,一只运粮船队行至聊城梁闸村码头,因河面结冰而停运几十天,负责押粮的京官感到非常无聊,便令地方官找当地艺人登船献艺。梁闸村梁某率弟子登船后,耍了几套拳脚,个个腾如龙、站如松。京官看到兴头上,便要梁某持器械与人相搏。梁某灵机一动,称需借京官身后撑的绫罗盖伞一用。于是,梁某持伞,众弟子以运河边上纤夫拉船的“纤板”为双棍,又折挑粮扁担为板,按武术的套路舞动起来。此后,运河两岸的男子舞动“纤板”、击棍娱乐便流传开来,并逐渐发展为运河秧歌。如今运河秧歌已成为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过年过节,当地的秧歌队还会去参加演出。
东昌府
一座新的“古城”正在崛起
聊城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与运河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近些年,古运河边建起了不少高层住宅楼,听当地居民讲,临近运河的房价已达每平方米七八千元,有的直逼万元。不少人都调侃,在山东“只有聊城的房价是跟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的”。
这几年为了发展旅游业,聊城正在对东昌府古城进行大力改造。东昌府位于古运河西侧,距离大码头不远,四周为东昌湖所环绕,城中心的光岳楼为地标性古建。如今东昌府四周为修葺一新的城墙和城门,城门相对的两条主干道两旁均是正在修建中的仿古建筑,但大部分仿古建筑的背后现在都还是废墟。
唐大妈是古城的老居民,四年前拆迁,她从这里搬出去,因为回迁房还没有建好,现在一家人还在附近租房住。冬天里太阳好的时候,她就和邻居拿着小马扎来光岳楼前晒晒太阳。唐大妈记得,古城里过去都是平房,比较破旧。几年前,政府通知这里要拆迁,如今最晚搬走的也得有三年了。虽然搬走了,但唐大妈几乎每天都会来这边玩儿,一点点看着一座新的“古城”崛起。
“都过了好几年了,现在也差不多只盖好了街道边上的房子,有几家商店进驻,里面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建好呢。”现在古城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很多车辆每天呼啸着穿越而过。唐大妈指着仿古建筑门前挖出的一长溜儿水沟:“听说这都是照着丽江古城建造的,以后也要打造成小桥流水的场景呢。”
刘大爷住在古城东侧的东关街,每天他都和老伴儿围着古城转转,然后在城墙根儿坐会儿,那里一般都很安静。眼见着古城一天天新建起来,刘大爷也时常犯嘀咕:“这么好的房子,得多少钱才能租下来或买下来做商铺啊,听说价格很高呢。到时这‘运河古都’真的能红火起来吗?”
据了解,聊城今年计划新建“运河文化大码头”,将进行类似开封清明上河园那样的规划,把聊城段大运河的相关文化遗产集中起来进行展示。陈清义还透露,未来聊城可能会开通水上公共交通,除观光外也方便人们的出行。听到这个消息,冯大爷觉得,“可能这样才更像威尼斯吧”。
■ 运河申遗
运河博物馆应避免重复建设多馆一面
●陈清义,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
中国运河博物馆在建之前曾经过多方选址考虑,最终选择在聊城建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聊城在所有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中,基本上是位于中间的;二是因为聊城段大运河的文物遗存相对丰富。南方的大运河很多都在使用中,特别是这几年大运河的运输量比较大,导致河道越拓越宽,不少本体文物遗存遭到了破坏。而聊城段大运河很早就不再作运输之用了,本体文物的保存也就相对好很多;三是聊城段大运河位于缺水的北方地区,其水源一部分来自泰山山脉的泉水,但这些年泰山山脉已断流缺水,在这种情况下聊城段大运河引水工程的科技含量非常高。
现在很多大运河沿线城市也建起了运河博物馆,像济宁的运河展览馆、枣庄的运河陈列馆等,但一些博物馆或展览馆的规模比较小,有的也称不上运河专题博物馆,很多都是与运河不相关的当地文物。我觉得目前全国真正称得上运河博物馆的有三座,一座是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另外两座是杭州和淮安的运河博物馆。
我认为运河博物馆不应太多,因为真正的运河文物并不是很多,不少博物馆都是重复建设,多馆一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运河博物馆最好都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另外应遵守四条原则:一是遵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二是保护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三是保护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的周边环境,四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原有建筑相协调。
■ 运河遗风·雅玩
雕刻葫芦:竞争激烈,传人难寻
东昌葫芦雕刻非常有名气,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城光岳楼旁边就有雕刻葫芦的专卖店。
聊城市堂邑镇路庄村有“中国葫芦第一村”的美誉,该村有一半的村民都从事与葫芦相关的种植、雕刻和销售工作。年前在该村的一个加工厂里,一名村民正在院子里挑选从农户手上收来的葫芦。他说这几年北京揉葫芦的人很多,一些村民就把葫芦拿到北京去卖,赚了不少钱。
在加工厂的一间作坊里,很多工人正用特制的工具在葫芦上作画或刻字,这种葫芦叫“烙画葫芦”,在聊城卖得最多。做烙画葫芦的全都是村里的女性,做一个这样的葫芦最快也要20分钟。
加工厂的老板郝洪然从21岁起开始和父母、大伯学习葫芦雕刻技艺,至今已有27年。据他介绍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刻,一种是片画。针刻是拿钢针在葫芦上作画,片画则是拿小刀在葫芦上作画。画的内容很丰富,大多取吉祥如意之意。做雕刻葫芦的人,一定要心灵手巧,细心,还要喜爱美术。雕刻葫芦时经常是一笔走错,整个作品就废了。
“现在路庄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但收入很不均衡。”郝洪然说,有的人一年能挣十万,有的才能挣几千。而且整个村子里没有一个组织机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也并不是很好寻找,“还是要有悟性的人”。
■ 运河遗风·小吃
呱嗒出的传统风味
要让当地人推荐聊城市区具有代表性的饮食,他们总会很犯难。聊城曾是大运河沿线有名的商埠,但对这里的饮食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聊城有一种传统小吃叫呱嗒,它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个头大,有肉馅或鸡蛋馅,香酥可口。据传这个小吃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其形似艺人说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一种说法是因为吃在嘴里,会发出“呱嗒”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制作呱嗒的时候,擀面杖与面团在案板上结合,会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尤其是制作完毕最后一下的响声最大,所以叫“呱嗒”。这种小吃以东昌府区的沙镇呱嗒最为有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