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山西正文

陕西云冈石窟:神斧云冈凿记一个消逝的王朝

 

所属地区: 山西 云冈石窟 适合人群: 所有人 出游难度:轻松

适合天数: 2-3天 花费预算: 500元 适合时间: 全年

导语:

云冈45个佛窟,每一窟、每一尊佛,每一斧一凿,甚至一千六百年的每一痕风蚀雨侵都让人流留忘返。今日方才真正体会,用尽激动的词,用尽摄影的手段,却又怕绕不出来,只叹文字无用,摄影无用,于是安慰自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无相即有相,无用即有用。

 

游记正文:

云冈石窟在 大同 市西南的武周山上,武周山是塞北那种最常见的山,不高,苍凉辽阔。远看一片土黄,近看却别有洞天。云冈石窟经过了几年的修整建设,增添了许多新景致,景区变大了,门票自然也跟着涨上去了,但游人们为了一睹这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门票也只是一咬牙,一跺脚的事儿,从游客们意犹未尽的表情看,2.5倍的涨幅外还有空间。


 


庄严法相 作者:kk7022

 

冬天才是属于云冈石窟的色调,游人稀少,几天前下的雪还未完全融化,周边的树木如北方所有的植物一样,枯枝稀疏,更加显得浑厚古着,雕像也质朴粗犷些。北风犀利,大地冰封,万径人踪灭的感觉。相信每个面对它的人,都会被它恢宏的气势所震慑,不自觉就摈弃了门票影响的扫兴心情。穿过修葺一新的礼佛大道、山水殿堂,才真正到达云冈石窟群,入口有字——入佛知见,自我理解是受佛的开导,拥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和境界,那佛的知见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些难,或许里面有答案。


 


雪中的窟檐 作者:佚名

 

佛教自 印度 沿丝绸之路东渐过程中,石窟这种佛教艺术也接踵而至。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各具特色,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云冈石窟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代表了鲜卑拓拨氏建立的北魏王朝,精彩的云冈石窟背后是更精彩的一段波浪起伏的王朝历史。

历史上的大同叫平城,历朝历代都是边关重镇。一千六百年前,来自关外的游牧民族--鲜卑族,统治了这片土地,并在此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民族,巩固政权,开国皇帝拓跋珪将佛教奉为国教。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最富标志性的佛像,他正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当北方佛教领袖法果和尚匍匐在他脚下,赞颂他是如来佛的化身时,这位明智的皇帝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利用佛教缓和民族矛盾,赢得汉民族的信任,于是拓跋珪大肆修建寺庙,将佛教作为他巩固政权的手段。


 


佛以掌示无畏 作者:何金春

 

光明普照,这个简单的词语正是在描写这位大佛,你仔细观察他,表情丰满,神秘莫测,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一样的表情。威严中露着慈祥,慈祥中又不失严肃,使人望而起敬,但又并不冷若冰霜,在一闪而过的光束中,仿佛面带一丝笑意,可亲而不可近。这正是人神一体的魅力,神不再只存在于神话中,而多了一些人间气息。

佛教在北魏时期迎来全盛,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也是发生在北魏。北魏时期,僧侣不负担徭役赋税,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逃避赋税而遁入空门,如果适龄人员都不当兵干活,又怎么实现北魏统治者们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借寺庙私藏武器之名,悍然发动了"灭佛"运动,诛杀僧人,焚烧寺庙,短短数月,寺庙尽毁,僧侣或还俗,或逃离,佛教遭遇传入中国以来的第一次浩劫。第十八窟这尊身披千佛袈裟,右手抚胸的立像正是象征灭佛的拓跋焘。自古身披千佛袈裟的石雕并不多,据说是诚心悔过的意思。拓拨焘在灭佛后不久身染重病,对废佛之举悔不当初,但已于事无补,他只能化为一座谦卑的佛,耸立在武周山上,以扪心自问的方式存在着。


 


仰望第三窟佛像浓郁的唐代风格,专家认为是隋唐时补刻的 作者:空游无依

 

"灭佛"使百姓失去了信心,政局动荡,刚刚即位的君主拓拨浚重新选择佛教,以安民心,他招逃亡的僧侣入平城,昙曜正是其中一位。昙曜在途中偶遇文成帝,文成帝的马上前衔住了昙曜的衣服,演绎了一场"马识善人"的故事。正是这颇具传奇色彩的相遇直接促成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使历史也在这一刻发生变化。第十七窟真是这位少年君主拓跋浚。这尊佛像已风化的很严重,但仍掩不住清淡、秀骨的气韵风貌,是昙曜五窟中最为英俊的佛像。

昙曜五窟大多窟小佛大,头颅巨大,不追求比例的准确,只体现佛的庄严和仰观时产生的效果,站在他的脚下,顿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你侧面看时,甚至会觉得比例夸张,但当你降低姿态,去仰望这些大佛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王者应该有的身姿。

 

巨大的石窟群平衡了鲜卑族的自卑心态,给予他们莫大的自豪感,云冈石窟使他们找到了精神家园,但汉化的进程仍在继续。新君主孝文帝自幼读汉书,极推崇儒家文化,他决绝的走上改革之路——放弃自己的民族习惯,将鲜卑族彻底汉化,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也埋下了国家分裂、民族消失的种子。云冈石窟迎来了被遗弃前最后的辉煌,孝文帝将他自己雕刻成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预想雄心勃勃的带领族人走入一片更广阔的的天地,他同时为带他引上汉化之路的祖母明太后开凿了第6窟,以示思念。第6窟是云冈石窟的精华,美轮美奂,富丽堂皇,那布满四壁和窟顶的造像,还有星罗密布的佛龛,使人不由感叹,古人有着怎样的智慧,才能雕凿出这样一个精细华丽、内容丰富的奇观?


 


设计的妙想:塑一力士托扛石掌 作者:王宁

 

45个洞窟,每一窟、每一尊佛,每一斧一凿都让人流留忘返。给我感觉最好的是第3窟,这是一座神秘的洞窟,它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北魏一代终未能完成。这个巨大的洞窟仅刻有三座像,刻在凸出的壁面西侧,只占壁面的三分之一,它不像个佛窟,反而像个粗糙的石雕宫殿。窟顶很展阔,地面是分割得圆一块方一块凹凸不平的巨石。它是那样幽远深邃,当你置身于这个20多米宽大深远的石洞中,才真正体会到佛法的广袤无边,明窗投下一束阳光,洒在佛的手上,洒在风化了的石壁上,冥冥中你寻着了佛、古人和来自内心的一种默契。

面对已经雕刻完美的石窟,人们会不自觉的将他当成是神作,只欣赏而不去思考,反而无法想象当初古人是怎样雕刻它的,但当站在第三窟这个石窟前期工程中,你才会想象当初的工匠是怎样劳作的。石窟的开凿首先是"斩山",将崖面修整,先斩出洞窟外部接近窟顶的崖壁,开凿明窗,并通过明窗开凿洞窟内的上层,雕凿洞窟内的造像;然后斩出洞窟外部门拱位置的前庭崖壁,开凿洞窟内的下层,自上而下进行。

 

鲜卑族是一个崇拜石头的民族,他们最早就是群居在山洞中,木可以焚,金可以熔,而高山岩石将会永世长存。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在一两百年之前还生活在原始社会,它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进入文明社会并迅速统治了北方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上的悟性,包括最后主动选择了汉文化,只有吸纳、相融,懂得包容思想,才会有更广阔的进步,所以余秋雨说他是一个文明奇迹的标本。

千年过去了,北魏王朝、鲜卑族已不复存在,却为后世留下了这座艺术宝库。雄伟的旷野之上,曾寄托了这个剽悍游牧民族一统天下的梦想。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尊严与信仰,然后像水一样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中。

临走再去看一眼那尊露天大佛,俯视众生,目光深邃,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凝视它,重新体会一下入佛知见的含义,其实没有那么玄,佛的知见是一种顿悟,如我辈世俗中人不受开化,难以入佛境界,无法体会空有不二的智慧,但也愿诚实以对,以认识自我为顿悟,小彻小悟就好。"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这是大文豪冰心到云冈石窟后写下的,今日方体会,用尽激动的词,却又怕绕不出来,只叹文字无用,于是安慰自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无用即有用。

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始凿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云冈石窟在中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和融会中外艺术于一体这三个特点见长。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大多数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胁侍菩萨面容英俊 作者:王宁

 

云冈石窟的重点石窟有:最大的第3窟、最大的雕像第5窟、具有代表性的第6窟、第15窟的万佛洞、最早开发昙曜五窟。其中第20窟高约14米的露天大佛(释迎牟尼坐像)是云冈石窟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武周山麓

门票:150元,学生半价。

导游讲解费:150元;自助导游讲解机:10元(押金100元)。

开放时间:8:30-17:30(旺季);8:30-17:00(淡季) 电话: 0352-3029625

景点介绍

早期石窟:第16至20窟(即昙曜五窟)

特点: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看点: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其中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第16窟的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第18窟释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雕凿技法娴熟,堪称佳作。


 


昙曜五窟中的露天大佛 作者:空游无依

 

详细介绍:第20窟的露天大佛,对大家来说十分熟悉,往往作为云冈石窟的标志,窟前带约辽代之前就已坍塌。主像高达13.7米,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示呈大目如来"定印"状,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思。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人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露天大佛象征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拓跋珪,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

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第二大造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释迦呈结跏趺坐,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内满雕千佛,并在前壁左右两隅的千佛中刻有较大的佛立像,立佛膝下有一小孩,佛摸小孩头,据说这是释迦牟尼和其子罗睺罗,颇具西方造像风格。

第18窟是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释迦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在石窟艺术方面,主像身着轻薄贴体,衣纹紧密的服装,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征。正壁东上方的罗汉浮雕造像,以个性突出,形象生动,被誉为云冈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7窟是交脚弥勒,风化损坏严重。以未来佛弥勒菩萨为主像,高达15.6米,窟小像大,表现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气凌人的样式。

第16窟的释迦立像,立像高13.5米。着褒衣博带式佛装。胸前结带下垂,衣纹作平直阶梯式,属于太和改制后的样式。身着厚重的毛毡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显示出道武帝拓跋硅征服鲜卑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气概。

中期石窟:第1至13窟

特点: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看点: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最兴盛时期的具体表现,北方石窟真正的中国化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如方形洞窟形制、龛像布局上下重层、造像组合等。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未完工,但在云冈石窟中是一个奇物。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彩,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日月当空 作者:何金春

 

详细介绍: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最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楼阁是清初顺治八年(1615年)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第五窟的主尊是云冈石窟最高大的佛,膝上可站一百余人,中指长2.3米,堪称云冈石窟佛像的鸿篇巨制。第六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被誉为云冈石窟:"第一伟窟",是为鲜卑皇室各代母后祈福的洞窟。为中心塔柱形洞窟,环塔柱四周和三壁刻有十三幅描写释迦牟尼自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这一窟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湛,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法增加佛像的立体感,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七、八窟也是一组双窟,第七窟雕刻有众多本生故事以及佛传故事,窟顶雕刻的平棋、藻井精美,并雕有飞天图案,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被梁思成称为"云冈六美人"。第八窟的飞天雕刻和门栱东西两侧的雕像是云冈石雕罕见的艺术品。门栱左右分别刻有三头六臂主司人类生殖的人种神和三头八臂的丰收神,反映了鲜卑族渴望生殖、祈求繁衍的愿望。

第九到十三窟又为"五华洞",是云冈石窟最为华美的洞窟群。因清代被施以彩绘,异常华丽而得名。五华洞丰富多彩,雕饰绮丽,是研究北魏时期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室列四根八角柱,使其最具殿堂特色。第九窟前室侧壁、后室窟门上刻着云冈石窟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第十窟雕刻丰富,内有飞天、各方神灵、动物、莲花、须弥山等雕刻。门楣雕饰有青龙、白虎等各种动物。这一石窟出现了很多莲花的装饰图案,是北魏后期装饰的一大特色。

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是一组以十二窟为中心具有前后两窟的组合窟。第十一窟是云冈题记最多的一窟,东壁南端的《五十四人造像题记》是云冈石窟早期造像题记的代表,也是中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魏碑题记,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显示了北魏太和年间古健丰腴的书风。它直接影响了龙门石窟的诸多题记。

第十二窟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内容的洞窟,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音乐窟-佛籁洞,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那布满四壁的十方诸佛、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组成了一个宏大的音乐仪式,让人感受到一种"庄生天籁"般的美妙境界。该窟内各种大小乐器有17个种类、47件之多。这无疑包揽了北魏所能看见的所有乐器。如此之多的乐器,有的来自番汉;有的来自西域。这一时期由于丝路交通则帧畅,各国往来的频繁,《疏勒乐》等一批乐曲在此时传入中原。因此云冈石窟中伎乐演奏的乐器,应是民族融合的象,也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


 


瘦骨清像 作者:梁喜兵

 

晚期石窟:第21至45窟

特点: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看点:这一时期的石窟多是迁都洛阳后的建筑,以三十三、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窟为代表,流行三壁三龛式的洞窟,造像多为瘦骨清像,佛像一律褒衣博带,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身姿挺秀,神态飘逸,注重形式美,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雕刻十分接近。

详细介绍:第三十八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代表性小窟,窟外雕有可与《五十四人题记》相提并论的题记--《吴氏忠伟为亡息冠军将军吴天恩造像题记》。其书宽博肃穆,水准很高。石窟内刻有很多伎乐人奏乐的音乐树。三十八窟在不大的空间内,雕刻出丰富多变的造像内容,杂而不乱,形象鲜明,显示了北魏晚期石窟艺术的风格。

第三十九窟中心五层塔柱,每层间阔皆小于下层,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

第十四窟整体布局巧妙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大同市内景点

华严寺

据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华严寺正是在辽代的华严宗(佛教七大宗之一)盛行时期修建,并依据经典《华严经》而命名的。它是目前尚存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之一。

 

在内蒙辽河的上游,游牧民族契丹是辽朝统治者,进入中原后受汉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佛教。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他们大力推崇佛教,修建寺庙。华严寺正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它是汉地佛教文化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华严寺也是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木结构佛殿之一。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地址:山西大同市大西街(上华严寺入口)/仿古街(下华寺入口)

门票:80元(学生、60-70岁老人半价,70岁以上老人和军人免票)

开放时间:8:30-17:00

善化寺

善化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寺庙群,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南面高大的是山门,中间是三圣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层层迭高。此外,善化寺还有玲珑秀丽的普贤阁、文殊阁、廊庑配殿等。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区小南街

门票:40元(学生、老人60-70岁半价,70岁以上老人和军人免票)

开放时间:8:00-17:00

九龙壁

塞上古城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素有龙壁之乡的美誉。那是因为大同至今仍保存有大量明代著名的建筑: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团龙壁,九龙壁等,它们异彩纷呈,其中又以九龙壁最为世人称道。大同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中国最大的九龙壁,较之北京北海九龙壁要高大将近三倍,历史也早得多。

地址:山西大同市东街路南

门票:10元(学生、老人60-70岁半价,70岁以上老人和军人免票)

开放时间:08:00-18:00

周边景点

火山群

大同市东28公里处大同县境内,静静地躺着一群神秘火山-大同火山群,这个被誉为"东亚大陆珍稀自然遗产"的火山群距今已经有十几万年,是中国五大火山群之一,也是华山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板内裂谷系火山群。目前已知的火山锥30多座,这些火山的形态保存完好,大部分坡面对称,呈圆锥状,像经过人工的精雕细琢。事实上从高空鸟瞰大同火山群落,最富意境也最为形象特色。其中如西区火山中火山口直径最大者即是狼窝山,达500米左右,几乎呈正圆形状,山口深度则平均达到30至50米,这也是大同火山群中火山口最为深邃的一座。

地址:大同市大同县西坪镇大同盆地东部和桑干河中部河谷地带

门票:免费 昊天寺3元/人 开放时间:08:00-18:30

交通:在大同市东关中巴车候车点乘坐前往大同县城西坪镇的班车,约1小时到达。再从大同县城乘坐出租车前往火山群,约20分钟可以到达。火山群景区很大,适合自驾或骑行。

大同土林

 

土林位于大同市东南25公里的杜庄,是一片充满魔幻色彩的峡谷地带,这是土林自然风貌。土林是黄土地经过数十万年流水侵蚀、风霜雨雪演变形成的一种盐碱地质景观。进入土林,挺拔的土柱,绵延的土墙上,黄、白、在不同光照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诡异迷离的地貌。褶皱、沟壑、洞穴、断崖、高柱、长墙无序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魔幻的世界。

地址:大同县杜庄乡杜庄村 门票:30元

交通:从市区走大同到恒山的旅游专线30分即可到达。适合摄影。

吕家大院

吕家大院距大同市25公里,是一处清代建筑群,建于清光绪年间,人称"庆字巷" (因祖先叫吕庆,当时买卖商号叫"庆云祥")。其主人吕塘及子吕生春先后步入仕途,其子后经李鸿章所荐出任清朝财政大臣。据传,吕家大院是由慈禧太后拔专款兴建的。整个大院主体工程花费了13年时间,建筑规模在当时晋北堪称一流,属晋商文化的一部分,故有"南有乔家大院,北有吕家大院之称"。

大院占地面积约40亩,现存大小房屋150间,院落7座,院落之间互相贯通。主院落为三进三出式,前有门厅,中有过道,后为正厅。正厅三间大堂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堂屋门前有一块地方略高于院面,约3米见方,青砖斜砌,系光绪皇帝所赐,百官到此都要下跪。

地址:桑干河与御河交汇处的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村 门票:免费

交通:距京大高速公路西谷庄出口仅10公里,可乘坐去北岳恒山的客车前往。

悬空寺

 

悬空寺距大同市65公里,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悬空寺有奇、悬、巧三大特点。奇--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

门票:125元 开放时间:8:30~5:30(冬季) 8:00~6:00(夏季)

交通:可乘坐大同到灵丘的小巴,车费30元,在悬空寺景区门口停。也可包车前往,费用大约是210元一辆。

其他信息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传法僧人的弘布,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以前,佛法陆续传入我国,并在洛阳建立中国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而佛教艺术文化经由僧人与艺术家的参与,并且经过中国文明与智慧的消融与转化,发展出高度的佛教艺术成就。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窟。不仅辉煌了中国艺术史,也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世界的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佛像雕刻伊始

佛教的雕刻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檀木雕塑一尊五尺高的佛陀形像。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佛陀入灭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出现大批佛教雕塑艺术品。阿育王受佛法的感召,以佛法治国,在全国各地建立大量的宝塔、寺院、石窟、石柱、法敕等。这些文物在近几年陆续出土后,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对佛教历史、经典的考据,都有相当大的贡献。

印度贵霜王朝时期,迦腻色迦王笃信佛法,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量兴建寺塔,雕凿佛像。该地区长期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雕刻作品呈现浓厚的希腊风格,被视为印度与希腊美学协调的结合,此称为"犍陀罗艺术"。同一时期还有"秣菟罗艺术",主要集中在印度南部的秣菟罗地区,虽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仍保留更多印度的本土风格。若将此两种艺术风格相比较,简而言之,犍陀罗艺术的佛像沉静内敛,秣菟罗艺术的佛像稳健有力。

中国早期佛像特色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使得寺院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如木刻、石雕或塑佛像等技艺、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资源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接受从西域传过来的印度和犍陀罗等地造像风格的影响,使中国早期的佛像艺术,与我国文化艺术的特质相互揉合,佛像造形比较古朴雄伟而粗犷,衣纹厚重有力,神情崇高而庄严。例如图一的北魏云冈二十窟的大佛像,此窟为北魏时期昙曜禅师建议文成帝(西元四六○年)在云冈石窟开凿的五个石窟之一,这尊佛像高肉髻,磨光发纹,面相丰圆饱满,宽广平额中有白毫相,细长双眉,睁眼平视,直挺高鼻,双唇较薄,嘴角上扬,露出微笑。佛像蓄八字髭,大耳垂肩,粗颈肩宽,身躯颇为壮实。身着僧□支(里衣),外穿偏袒右肩式袈裟,双手在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窟中央,庄严雄健之姿,令人肃然起敬,是我国早期最精彩、予人印象最深刻的佛像。

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公元3世纪,唐代达到鼎盛,其余风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佛教石窟数量多、分布广、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是中外艺术结合所产生的珍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三大石窟

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两岸,,是我国最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将外来佛教艺术和我国造像风格的艺术特融为一体。开创于北魏〔494〕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现存石窟1350多个,佛龛750个,佛像10万余尊,题记碑刻3600余品,佛塔40多座。以古阳洞中的主尊释迦牟尼和宾阳洞中的佛像为代表。

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俗称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最大塑像高30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莫高窟是我国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被誉为"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保护措施

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的历史标本,50000余尊云冈石佛,现在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专家预言,如果不对砂砾岩质的云冈石窟进行有效保护,这些石佛将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云冈石窟绝大多数石窟都是受风化影响形成的,风化的结果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一种是表面粉末状,一种是叶片状,还有一种是洞穴状,最后一种是带状。而渗水是造成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在还曾遭到过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从云冈石窟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多达1400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在水害治理方面。1974-1976年,修筑了窟前排水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2年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进行山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实施面积为50×50平方米。1993年对云冈石窟山顶明代城堡内进行防渗排水工程,从而加速了雨水排泄过程,使石窟顶部雨后积水现象明显减少。同时下降并硬化了窟前地面,从根本上解决了雨水倒流引起洞窟内外壁下部雕刻潮湿引起的风化现象。

在维修保护方面。主要是危岩加固、窟龛修缮及兴建保护设施、安装洞窟护栏、整修台阶等。

从6月份开始,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冈石窟研究院对五华洞9-13洞窟进行保护性窟檐建设,同时进行岩体加固。五华洞保护性窟檐的建筑风格将采用北魏建筑式样,形状酷似一个"鸭舌帽",建成后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对佛像的直接冲刷,同时有助于窟内保持恒温,避免沉积物的侵害。整个工程预计将于下半年完工。据介绍,以后别的石窟都将修建这种保护性窟檐以防水害。尽管如此会失去云冈石窟那种长于天地间的沧桑,但从更长远看,后世延续才是重点。

石窟岩体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风蚀等原因引起的岩体悬空、裂隙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威胁带文物本体并为今后的保护性窟檐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水害一直是威胁云冈石窟石雕的主要问题,在完成云冈石窟"物华洞岩体抢险性加固保护工程之后,将继续实施保护性窟檐建设和窟檐内智能化管理保护设施建设工程。该工程完工后将有效阻断雨水对洞窟内小环境的控制更有效的保护窟内石雕。

█ 出游参考

书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龙门石窟》 作者:姜莉丽

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举世公认的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为东方艺术瑰宝。本书从六个方面深入挖掘和整理了云冈石窟与佛教的关系,包括西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云冈石窟飞天艺术、云冈石窟独特的审美价值、云冈石窟的意义等。

书籍《寻觅中华》 余秋雨

《寻觅中华》之--从何处走向大唐,大气豪迈,里面有关山西境内的历史尤其出彩,关于北魏(云冈石窟)的历史,南、北朝的历史,以及隋唐的辉煌,描写的酣畅淋漓,对云冈石窟的讲解也有了新的切入点,使读者感到浑厚、苍凉与思辨,在人生体验和灵性感悟之余,更多了一些文化考察和思考。

标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