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高挑、鼻梁挺拔的 俄罗斯 后裔,是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大汗为我们在 中国 北边陲留下的一道历史印记。来到内蒙古临江屯风情小镇,感受俄罗斯族浓重的列巴、奶油、蓝莓,以及木头和桦树叶飘散的味道……
内蒙古和俄罗斯的界河,叫额尔古纳河。河边有一个屯子就叫“临江屯”。这个临江屯离边贸小镇室韦有10公里远,但两地不通公共汽车。从室韦去临江屯是乡村土公路,很颠簸,但沿途的风景却很秀丽,被称为“摄影小道”,不断有一批批“寻梦临江”的人走过。
临江屯座落在山脚下,民居虽然有些散乱,但有别样的古朴美丽。屯子不大,只有80多户人家,居民淳朴、好客,有三分之二的人是俄罗斯血统。生活在这里的华俄后裔已经是第三、四代。
村头路口,也是村民们招揽生意的地方。只要有旅游车一进屯,村民们就牵着马过来,招呼游客骑马到四野去玩,比如去看电影《麦田》的外景地,或者绿水青山。“骑马”是临江屯村民在这个季节的主要活计,重要收入来源。
我们登上屯子后面的山坡,这才看出屯子在一条深沟里,一头伸向森林深处,一头伸向额尔古纳河。屯子里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木刻楞。木刻楞是俄罗斯族典型民居,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棱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地基都是石头的,且要灌上水泥,然后把粗一点的木头放在最低层,一层一层地叠垒,第二层压第一层。通常用木楔,先把木头钻个窟窿,再用木楔加固。建木刻楞的传统方法要垫苔藓。冬天-30--40℃,有苔藓压在底下,不透风,冬暖夏凉。比较讲究的俄罗斯人爱在房子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当地人称为门斗,起防风作用。房屋建好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般以蓝、绿色居多。
屯子经济上的组织还是上世纪的名字,叫生产队——临江生产队。临江生产队属室韦乡。生产队的老屋是砖砌的,在屯子里算另类,队部搬走后就改为商店,但门前的黑板报栏还在用,向村民们发通知用。屯子里有一室韦边防派出所驻临江的警务室,治安等问题,民警们都很负责。
我到屯中的一户人家里拜访。女主人正在揉面做面包。面包,在屯子里叫“列巴”,是俄文译音,俄罗斯的主食面包。屯子里,很多食品的名称都沿用了俄文译名,小的俄式面包叫“沙克”,面包干叫“苏克立”等等。
大列巴有半个篮球大小,以面粉、酒花、食盐为主要原料制成。女主人的列巴坊,主要是供游客的。她告诉我们,做列巴挣一些钱供孩子读书。进到屋里,靠窗的柜台上摆着一堆又一堆的面包,金黄金黄,香气扑鼻,忍不住花4元钱买了一个吃了起来。这种俄式风情浓郁的村子里,每户人家都会建有一个烤炉,有的在屋子里,有的在院子里。通常是用砖砌的,外面都涂成白色。很多游客都是住在村民自办的客栈里,悠闲地享受自家烤的列巴,自家酿的蓝莓酱,自家的奶牛挤出的鲜奶,自家做的小菜。
临江屯的河边有宽阔的草地,村民建了一排牛棚。黄昏时,散养的牛儿陆续回来,走向各自的住所,无需主人吆喝。遇上棚前有障碍时,牛儿会静静地等在原地,偶尔呼唤主人几声。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最原始的民俗生活,避开了庸俗尘世的干扰,独享宁静祥和的自然之光。
据说,临江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村民们保留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也沿袭了一些俄罗斯特有的习俗,过俄汉两个民族的主要节庆日。
(来源:旅游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