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气味
你或许已经去过很多次香港,但你曾经闭上眼睛,用鼻子来“看”过这座城市吗?
中环 是简约而严谨的尼龙布料味,庙街是暖烘烘的煲仔饭味,加连威老道上弥漫着摄影器材和钟表的机械味, 南丫岛 则是海鲜味的。不只是街道、片区,香港的每一个商场、银行、酒店都有自己的专属气味,甚至连香港发行的银行卡、邮票都可以是带香味的。香港,原来真的是座可以靠气味认知和记忆的城市。或者也可以说是,香港人似乎对气味格外敏感。
香港跨媒体文化人胡恩威认为用嗅觉感受是切入城市、消除陌生感的最快办法,“城市就是一个有机体,它由各式的气味以及声音组成。最重要的是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有这种敏感度,如果他可以分辨出各种气息,透过更多层面去理解这个城市,就会知道更多的城市不同面”。
香港人在气味中寻找共鸣,从嗅觉开始表达自我
“一小段榕树头的上海街,就有砧板厨具店的木味、元宝香烛店的檀香味、腊鸭腊肠店的玫瑰露味、药材店的药材味、凉茶铺的菊花味、五金店的油灰味。庙街有东风螺味、煲仔饭味,果栏有橙味和木箱的杉木味, 油麻地 戏院有霉臭味,还有庙街停车场传来阵阵的膻味。香港三面环海,我们很容易会嗅到海洋的咸水味。我们居住环境挤迫,一个家庭与一个家庭很多时候只是一墙之隔,邻居的饭香都会闻得到。还有星期日的郊外,烧烤的肉香与炭香也格外使人醒神。”香港民政事务局前局长何志平对气味显然也非常敏锐,他曾经在一次城市文化交流会议中,将嗅觉写进了自己的演讲稿,甚至从声色香味一直讲到了一国两制。“我自己最难受的是中环一带的灰尘味、汽车废气味和装修的油漆味。但是由皇后大道中向下走,进入西环,就会闻到海产鱼干味、凉果蜜饯味。由大道中往上走,就会闻到各种特色餐厅的香味。我久不久就怀念以前居住的油麻地区,那里的味道最复杂……”短短几分钟,这种对于气味的形容瞬间拉近他与大众的距离。香港的人情味似乎可以通过气味接驳变得更融洽。在逼仄的城市环境里,依靠气味,香港变得格外温情。气味或许会成为取得共鸣、引发集体回忆的无阻碍通道。
秘游香港社团发起人Stephen认为香港人很看重气味审美,甚至可以通过对方身上的气味,判断两个人是否能当朋友,是否有相同的社交圈。他举例说:“比如近日在中环开业的某国外潮牌旗舰店,除了大肆运用猛男攻势外,还在店内外喷洒非常张扬浓烈的品牌香水。香港人对该店的态度形成有趣的鲜明阵营。热爱者宁愿日日排队,在这种气味中沉沦,寻求最新季度潮品,而厌恶者避之不及,每日经过恨不得绕道走来回避这种让人燥热不安的气味以及音乐。”Stephen补充说,对于气味态度就如同对待女性的态度一样,你是喜欢漂亮精致艳丽型的都市女子,还是那种温柔持家、有着妈妈感觉的朴实女孩,立刻就分开两种阵营。他认为:“这种气味敏感度或许是香港人特有的,在逼仄压抑的空间里呆久了,在快节奏生活中麻木了,反倒让嗅觉系统变得敏感起来。一个皱眉或者一个舒心的笑容是我们闻到气味后下意识反应的最直观的表现。香港人不自觉地在用对气味的喜恶来表达自我,寻求与陌生人的共通点。”
银行、酒店、写字楼都有自己的气味LOGO,最好的气味是有“人味”的
香港白领Amber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某天她去中环某银行办事,也没仔细看路,边看着手机就凭感觉推了扇门进去,但立刻感到哪里有些不太对劲,“首先是觉得气味不对”,她抬头细看,果然是进错了银行。在香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大多数商业机构、消费场所都会悄悄在气味上打上自己的LOGO,其中以餐厅、商场、酒店和银行最为明显,比如渣打有渣打的气味,花旗有花旗的气味。甚至连银行卡都是有香味的,曾有在香港工作的内地人在网上发帖抱怨,“自己的银行卡用了几年,香味越来越淡了”,而跟帖的人第一反应大多是:“原来银行卡是有香味的?我怎么不知道。”不少香港星级酒店都会找专业调香师,为自己调配一种专属的气味。
消费在香港无孔不入,连气味在香港也有了商业意识。在香港,允许你将香味注册成商标,比如将某个牌子车胎的独特香味注册,他人不得盗用。当然,香港人也会浪漫满满地在情人节当天发售香味邮票,让邮票小版张上尽是玫瑰花香,情人节也显得柔情蜜意。而整座城市从商场、酒店、戏院等等一系列公共场合都将气味营销纳入总体城市包装体系。看似商业,背后却是人文在买账。港人对气味敏感,他们会因为追寻一段熟悉的气味而保持某种消费、生活习惯。
据了解,品牌研究公司华通明略早就得出实验结果,在香味环境里人们的购物欲望比没有香味的高出75%,也难怪香港从商场、酒店、戏院,甚至到一家精致的咖啡馆都想套用个味道,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让别人尝试“闻香识自己”。由于人们对味道的记忆敏感,在味道的触碰下能瞬间迸发出当年的回忆,所以这也是各大商家争取客人的秘密手段。
群芳园芳香课堂创办人黄芳认为欧美国家乃至香港很早就对气味归类,并且将其纳入生活体系,无论商业或者居家,气味都成为生活有机组成部分,“饭店、餐厅、酒楼、咖啡馆,任何公共场合都研究过自身定位,并且为此定制符合气质的味道。想让气氛活络些,会用些花朵、果实的香味;想让大家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就用一些低调香型,利用香味营造氛围”。黄芳认为商家的确看到了商机,可这也是香港人经过各种气味洗礼,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与品味,有气味需求而激发了商家的行为。
香港朗豪酒店首席礼宾司林伟基认为这也不能单纯归结于商业行为,“从酒店立场出发,我们愿意为客人营造出家的感觉。除了细致贴心的服务,惟有味道能够最快触碰人心。选用酒店专属香味能建立起酒店配套的记忆体系。而客人往往是敏感的,他们再度回到这个地方,会对这个气味有好感。通过味道与客人变成好朋友,它的效果甚至比得上一个微笑备至、体贴周到的服务生。这种气味的辅助是低调无声的”。
而这种气味体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黄芳认为芳香师的定制或者商家操作仅是辅助作用,背后更多的是城市的多元积淀,建筑、时光、空间、人物交错在一起散发的气味才是主调。“香港作为全亚洲最时髦的城市,又是金融中心,这种气味不是自动衍生出来的,更不是依靠几个品牌或者有品位的芳香师就能打造出来。香港气味一定会是香港精神的组成部分,有‘人味’的气味才能抚慰劳顿神经,搅碎空气中的对立。”
追寻着气味重新认知和记忆香港
据说气味是人类记忆中最牢固的部分。这种交错在一起的气味让香港人孕育出故乡情怀,每个人都有一段说不尽的丝袜奶茶菠萝油往事,香港气味犹如巨大磁场,所有人离开香港再度回归,总是想寻找到那股熟悉的味道。Stephen每次出埠后再度返港在机场就能闻到那股“香港味”,“这股气息你身在其中是无法感知的,但当你离开再度回来,你就会知道,那就是香港。机场的气息搭配入境大厅里明亮的灯光,夹杂海关低声询问声音,此时你非常笃定,你到家了”。
关于气味与归属感的关系,Secret T our还想就此展开一段新的探索城市奥秘的主题寻游。“气味的抽象性是可以规避的,我们可以比对着新旧交织的中西区来加深这种气味的冲突感,来加深大家的味觉记忆,进而唤起大家集体记忆。比如在中环IFC,你闻到肯定是各大服装品牌或者奢侈大牌标志性的香气,它代表着浓烈、热情的香港。气味让你有些不自持,忍不住想沉浸物欲海洋做个不理性的消费者。而大部队拉到海味街走走,那股咸水味,加上潮湿发霉的味道让你回忆起小时候和外公外婆在海味街买海产的场景。”Stephen认为气味能瞬间激发人们恋旧情怀,搭配场景,气味秘游绝对是一场特殊感官之旅。
嗅觉秘游的故事不只一个,胡恩威的死忠书迷凡目抢先了一步,他按照《胡恩威香港漫游》的路子按照自己的嗅觉记忆探索了一次香港,“在胡恩威的描述里找到了九龙城寨的旧址,看到了那条窄窄的街道,两旁尽是十多层的老建筑。阳光照下来,空间很美,转换在不同街区内,鼻子接受着不同食物原料的香味或者臭味,似乎还能见到当年那些鱼蛋档和钵仔糕档在街区里拿原料的场景”。
或许大家可以学习以胡恩威式的方式潜入一座城市,替城市增添新的气味记忆,可以在“夏天去水果市场,那是个五颜六色混合着果香和汗水的地方。或者冬天去到那里,感受寒冷水果像一些精致的宝物,下雨时挂着雨滴,看着很美的一整车士多啤梨或者西瓜,像回到了水果生命的源头”。
秘游香港 之小剧场游
80岁的油麻地戏院制造粤剧新体验
1930年建成的油麻地戏院从建筑外观上就已经足够港式,它有着中式斜屋顶,却维持着新古典主义外观,从放映默片到1933年1月23日转映有声电影,油麻地戏院曾经是附近油麻地码头及油麻地果栏的苦力、油麻地避风塘的艇家和车夫的消遣地点。
而在1960年代,由于播映邵氏电影,油麻地戏院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随后由于新式迷你剧院增多,导致油麻地戏院式微,尽管后来专门播放欧美及日本色情电影的“日活院线”(后称“巨人院线”)让戏院生意得到起色,还是避免不了其在1998年7月31日结业的命运。
如今油麻地戏院业权归地政总署接收,但在这个拥有80年历史的老戏院和它旁边曾用作抽水站的红砖屋一起活化为演艺中心,成为粤剧戏团和新晋剧团表演、排练的场所。这两个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分别评定为二级和一级的历史建筑物在成为演艺中心后散发出新的魅力。
从今年10月10日到2月3日,油麻地戏院还提供粤剧体验场,这个由香港八和会馆艺术总监罗家英先生精心编排的45分钟粤剧导览节目,会为游客们介绍粤剧的历史、发展,甚至现场演绎粤剧的音乐、唱腔,还能同时在戏院欣赏到折子戏,让初次接触粤剧的人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地熟悉起来。
地点:香港九龙窝打老道6号油麻地戏院
交通:从港铁油麻地站B2出口,沿窝打老道步行约5分钟至新填地街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监制:夏逸陶 池少伟
总策划:南岛
策划统筹:马凌 周吟 王相明
采写:南都记者 徐异菲 田恬
图片:东方IC、C 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