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声名,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航海壮举不仅开创了中国航海史的先河,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早于西方航海家近百年之久,且所到之处撒播和平的种子、传播中华文化,辛勤出航28年,换来了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和平往来、友好通商。相比而言,西方航海家的初衷与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高尚了,辉煌的背后是掠夺、杀戮、强占、奴役。孰重孰轻,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历史自会说话。
也许喜欢明史的人,会对郑和其人、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我们一般人则很少去特意研究,如果在旅途中了解一些,或者带着一点对历史的好奇去旅行,也是很有意趣的收获。
郑和原是昆明人
去过云南、到过昆明的人想必不少,但是大家可能很难将其与郑和这个名字联系起来,那里其实是郑和的故里。郑和出生在现属昆明下辖的昆阳镇,他原姓“马”,是回族姓氏“默罕默德”的汉化,名“三保”,马家是当地的贵族,马三保在这里长到10岁,明军进攻云南,使他失去了父母和优裕的生活,沦为了明军军营里的小太监。但马三保在军营中历练成长,后为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立下战功,得到赏识,得赐名“郑和”。
昆阳的月山上有一座郑和公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而建,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巍峨壮观的南大门两侧有“郑和下西洋”浮雕,船队浩浩荡荡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公园内有“郑和纪念馆”,设于明代建筑玉皇阁内,馆内陈列着百余件珍贵文物,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的陵墓,墓前立有“马哈只碑”,此碑是公元1411年郑和所立,至今仍然字迹清晰。
南京郑和的第二故乡
南京是“中国航海日”的主办城市,在航海日当天和这段时间里,南京将举办包括郑和文化旅游在内的多项相关活动。郑和60余年的生涯中,除了七下西洋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度过的,南京称得上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又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出发地,那里保存郑和遗迹最多,也较完整,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见证。
这些历史遗迹中最有名的要数南京宝船厂遗址,郑和下西洋参加人数之众,所用海船之多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为此,明朝政府永乐初年在南京建立宝船厂,专门设计建造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只,那里建造出了赫赫有名的“宝船”,最大者长约150米,宽能达60米,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巨轮了,且工艺精湛、性能颇高,在当时是前所未有、开创纪录的。宝船厂旧址在今南京上保、中保、新华船厂和三汊河南街一带,现在仍存有当年部分作塘遗址。除此之外,南京还有郑和墓、马府街、浡泥国(即今文莱)王墓、净觉寺、静海寺遗址、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遗址等历史遗迹,记述着作为航海家、外交家,并颇具军事和建筑才能的郑和在南京的生活,也讲述着那个时代中国的繁盛与开放。魏玲
东方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