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圣彼得堡,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
那发生在白夜特定环境中别样的爱情故事,为这座遥远的异国城市蒙上了一层浪漫、忧郁的色彩。
俄罗斯有句谚语:“没到过圣彼得堡就不算真正到过俄罗斯。”这座彼得大帝1703年所建的城市本身就是明朗天空下的一座博物馆,云集了众多杰出的宫廷和教堂建筑,雕塑、花园、公园随处可见。
如果你去圣彼得堡,有五件事必须要尝试感受一下。
漫步大街,感受文艺气息
伏尔泰曾说,圣彼得堡集中了欧洲各国建筑的精华。如今的圣彼得堡仍然维持着与现代社会不一致的风情,整个城市全是两三百年前的建筑,满眼尽是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风格,既讲究对称,又突显个性,既追求宏伟气势,又注重细节雕塑,特别是那些随处可见、镶嵌在每幢建筑上的细节,成了一种特殊语言,诉说着这座城市浪漫而又典雅的过去。在市中心见不到一幢现代建筑,仅仅凭借这一点,圣彼得堡足以称雄于世界古典城市之林。
在古老、繁华的涅瓦大街上,商店大门的装饰小巧低调,就像圣彼得堡人的表情,没有现代人的张扬、放肆与喧哗,那种从古典俄罗斯时代延续下来的气息,仍然牢牢地粘在每一张长脸上。在他们眼里,过去遗留下来的艺术,最值得他们骄傲。他们崇敬文化英雄,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布尔加科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人,习惯把这些伟人脸上深邃又冷峻的表情移植到自己身上,久而久之,成了区别其他城市人的重要标识。
去冬宫寻找大师宝藏
冬宫建于1754年,曾是沙皇的皇宫。这座在世界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三层宫殿是俄国古典建筑的典范,任何妙笔也描绘不出它的富丽豪华。绿色背景上,严整的两层白色圆柱、窗户雕花、浮雕、屋顶雕像和花卉格外引人注目。厅堂宽敞明亮,在圆柱、长廊、绮窗的衬托下磊落大方,配以金光熠熠的图案和造型优美的雕塑,营造出华贵而高雅的氛围,设计者的美学水平令人赞服。沙皇的宝座置于铺着红毯的平台上,它是一把并不大但坐着舒适的精致椅子,除了背后墙壁上的皇徽和上方那个不太复杂的华盖之外,周围别无他物。
历代沙皇都喜欢艺术品,他们不惜花费巨资、用尽手段去搜集世界名画、名雕、文物和珍玩,这些都收藏在冬宫里,使冬宫成为与法国的罗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并称的世界三大博物馆。冬宫收藏有世界各地的280万件艺术品,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莫奈等艺术大师的油画和雕塑,还有巧夺天工的艺术家具、陶瓷、钟表、金银珠宝、水晶象牙制品和重达19吨的彩石花瓶等。
走过大大小小的桥梁
圣彼得堡几乎每一幢建筑都依水而立,桥也特别多,而且大都是18世纪的杰作,其实用性、完美性堪与威尼斯媲美,所以也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从建筑材料上看桥的种类,有木桥、石桥、铁桥、混凝土桥、铝合金桥;从结构造型上看,有拱式、支柱式、悬挂式、悬臂式、架构式。桥的颜色亦多彩纷呈,有红桥、绿桥、黄桥、蓝桥、白桥、黑桥。粼粼碧水与两岸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古风古韵的大小桥梁宛若长虹卧波。
最负盛名的是涅瓦河畔的阿尼契科夫桥,桥上醒目的景观是四匹铜马组成的群雕,桥的栏杆上雕刻着成双交替的海马和美人鱼图案,体现了人与自然斗争的主题。如今群雕的外表已锈迹斑驳,依然雄姿勃发。
冬宫桥中央的拱孔设有双翼和平衡器,可以随时打开桥板,白天为了方便车辆和行人通过,桥是闭合的,只有凌晨两点到五点桥才开启。随着黎明步步临近,只听机械和马达的轰隆声一阵高过一阵,桥的中间部分慢慢隆起,桥板像粗壮的手臂缓缓舒展,最后凌空开启,桥面顿时一分为二。接着,在下游守候多时的大型船只列成长队鱼贯而过,并拉响汽笛以致谢意。气势浩荡,蔚为壮观。
观世界最奇异的教堂
在叶卡捷琳娜运河旁边坐落着一座风格特异的教堂——基督复活教堂,是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而建。
教堂墙壁,圆顶,砖砌结构,由周围八个圆塔式教堂和中央一个大塔楼组成,它们之间并不对称,似乎随意搭配,中间最高的是基督教的象征,内部通过走廊连成一片。
圆塔有镀金的,也有彩色搪瓷的,皆追求鲜亮效果。不管天气如何,教堂闪闪发光,被称为世界上最奇异的建筑之一。
教堂建筑物上方无一例外的是神话故事中的寓言人物雕像,他们各自代表着信念、睿智、力量、平等。一根根近20米高、用整块花岗岩雕凿出来的罗马柱,支撑着镀金的巨大圆顶,气势宏大;5米多厚的围墙,使教堂显得深沉、压抑。门外是繁华,是喧嚣,而进入其中,眼底涌起一种平静。
去白夜艺术节彻夜狂欢
圣彼得堡的白夜景象,给这座水城增添了奇异色彩。这里,漫长的冬季与短暂的夏季相接,仲夏季节白昼很长,日照近20个小时。大约午夜后,落日余辉映照天际,短暂黄昏后接着又出现晨曦朝霞,地平线上显露出暗红、暗绿、暗黄的光。绚丽悦目,此即为“白夜”。
每年夏季,圣彼得堡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白夜艺术节,年轻男女在皇宫广场彻夜狂欢。广场中央的亚历山大柱子下面会搭起舞台,现代节奏的音乐响彻云天。跳蹦床、打篮球、杂耍,还有环城长跑比赛,广场上一片热闹声,这是年轻人的节日。圣彼得堡金发碧眼的少女,几乎一律身着紧绷绷的牛仔裤、露脐装。这也许就是俄罗斯人所追求的一种快乐精神吧。
本报记者 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