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的吟哦”之一
以前并不了解九宫山,刨去个人见识的因素,与其旁边的庐山声名太盛也不无关系。九宫山其实和庐山属于同一条山脉,前者在东边,后者在西边,庐山一头扎进了鄱阳湖,有大泽为邻,加上无数文人墨客不吝词藻的咏叹,九宫山便“灯下黑”了。
然而这一次行游,却把九宫山深深烙进了记忆中。它秀美、丰富,一路行去充满层次感,像一幅渐次展开的长长的山水卷轴。
开篇语:
秋渐渐深了,连空气都变得凌厉起来。一翻过南岭往北走,一丝丝的秋意就像是极尽尖细的钢丝一样浮在空中,一旦有点儿风,就会钻进毛孔,钻进心里。
秋用最绚烂的颜色和最强烈的感触,刺激人们,让内心特别容易与外在的景色相融。所以秋天才最适合旅行。在洋洋大观的中华文化中,楚文化无疑是对愁绪把握 和升华得最好的,它的代表者屈原,在先秦名人中形象特别清晰、人格魅力格外浓烈,与他把愁滋味写得无以复加不无关系吧。
这个秋天,带着对这种独特魅力的向往,开启一段楚地的行游,在楚地的核心区域湖北,听山川的吟哦。
夜宿云中湖
下午我们坐车上山。初次与九宫山谋面,心里充满好奇,开着车窗探头张望。满山都是郁郁苍苍的松树,给山点染了浓烈的力量感。盘山的公路曲折蜿蜒,汽车一路摇摆颠簸着往上爬。
这样有惊无险地来到了山顶的小城,那就是云中湖的所在,宾馆就在云中湖侧畔。云中湖是全国第三大高山湖泊,高度上仅次于天山和长白山的天池,不规整的湖水被群山簇拥,那湖就显得无比尊贵。山若无水,便无灵气,所以云中湖自然成为九宫山的点睛之笔。
安置好行李走出来,日已将沉,艳红的落霞倒影在水中,满眼凄凄。山已经成了剪影,起伏在红霞的跟前,那起伏的曲线让人恍惚之间感觉如水波般摇动。最妙的是水面还蒸腾着一层薄雾,让四周的景致变得缥缈起来,“九宫”本是道家之语,迷迷蒙蒙中真有点亦仙亦道的感觉。
看这云中湖的黄昏,人都显得贪婪,安安静静一个人坐在湖边,不觉时光的前行,天黑下来才回过神来。吃过晚饭,又出来看夜色。看夜色须得登高,便爬上了楼顶,一天的星与小城灯火辉映,无声地渲染着夜的美。
烟雨铜鼓包
山中瀑布。
第二天起得很早,想在人声依旧寂寥、尘埃尚未泛起的早晨,把美丽的小城看个清楚,然而出得门来,才知道一切都与原意不合。7点多钟,湖边已经有不少行人。而且天竟下起了小雨来,云中湖旁边的峡谷里有雾气升起,把湖面和周围都笼上了一层轻纱。
雾气漫漫,晨雨潇潇,打起一把伞,走在湖边的步道上。眼前的景色和昨天黄昏大相径庭,湖水在小雨飞坠中变得有点忸怩,平添了许多妩媚。
等雨停了,结伴去铜鼓包爬山。想要爬上,先要下山,先坐车到了顶上,然后顺着石阶拾级而下。石阶很狭窄,有时仅容得下半个脚掌,加之尚有雨渍,让人心中有些恐惧,所以走得小心翼翼,竟无暇观景,只知道偶尔一阵山风,吹下来树梢的水滴,扑面都是清凉。
行不久,雨又来了,就势钻进了一个山洞中躲避。山洞是石头构造,洞口生着小树、野草,和岩石一起组成一幅幅工笔画。小雨点洒下去,树叶草叶摇曳生姿。
走到最险处,石阶几乎是90度直立了,腿肚子打颤,即便是扶着铁栏,依然上下为难。据说韩愈爬上华山之后,不敢下山,写下遗书丢下去,下山比上山难得 多,这回有了切身体会。心中怨恨着石阶的遥遥无尽之际,它的尽头却又出现在眼前,不禁长舒了一口气。稍事休息,沿着石阶再爬上去,就容易多了。
徘徊闯王陵
九宫山、九宫山……这个词一直在脑子里不断地循环着,我对它显然是不熟悉的,但总觉得又多少存着一点印象,只是不知道所起之由。后来摊开了旅游图,才一拍脑袋:哎呀,原来如此。
因为这里是闯王李自成的埋骨之所。小学的时候曾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了一本一百多页的《李自成》,那是在姚雪垠先生原著基础上改写的普及本,上面就提到李自成在九宫山英雄末路。兵败之后,闯王躲进九宫山,被乡勇设伏杀害。
下午就决定去闯王陵。汽车从九宫山西面下山,比上山的路还难走,弯更多,颠簸更甚,有些眩晕,盘旋了两个小时,快到山脚了,车往右一拐,就到了一个陵园前面。
一座石牌坊,巍巍挺立,上面是姚雪垠写的“闯王陵”三字;左边是修建闯王陵时郭沫若写的墓志铭,刻在石碑上。这里并非古迹,因为闯王死时,是被几个村民 用两口水缸合而为棺草草落葬的,确切的埋骨之所也并不清楚。所以闯王陵没有地宫,也没有墓山,没有石象生,也没有辉煌大殿。寂寂寥寥,游人稀稀,只有苍松 翠柏、绿水青山,还有叽叽喳喳着的鸟儿。
石牌坊后面竖一块墓碑,碑上只有“李自成”三个字,那是他的青冢。绕过青冢,是39级的台阶,寓意李自成39年的生命。上了台阶是一排三间的陈列馆,图文并茂地讲述主人的悲壮人生。
对于展览,向无耐心,所以草草看过,还是回到青冢前,端详闯王塑像。
夜色又来,鸟儿都静了,翠柏笔挺四周,依旧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