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昌都地区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的上游区域,三江水系格局受地质构造和外力因素的控制,形成了举世闻名、昌都地区特有的“三江并流”奇观。这里是亚洲南部最大的河流汇聚区,是东南亚第一长河澜沧江-湄公河的上游区域,是中国西南大河之一怒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河流之源孕育了丰富的江边文化,自东向西,从南到北,昌都展现了过渡变化的江河景观。
澜沧江,由源自青海省扎多县的扎曲和源自类乌齐县的昂曲汇合而成,在两河交汇处的昌都,便如澜沧江上的一颗明珠,璀璨生辉,华彩熠熠。澜沧江从昌都地区奔腾而过,串联起昌都的众多美景,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古人类遗迹卡若遗址,养生休闲曲孜卡温泉,历史活化石盐井古盐田……风物不同,美景各异。
强巴林寺:藏东第一禅林
从昌都镇老区昌庆街对面广场的一角,沿一坡度极陡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大约10多分钟后,到达最高处的加惹坝,一座高墙累院的庙宇赫然其上,这便是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内主佛为强巴佛,强巴佛,又叫弥勒佛,在佛教里称为未来佛。弥勒为梵文澜沧江,由源自青海省扎多县的扎曲和源自类乌齐县的昂曲汇合而成,在两河交汇处的昌都,便如澜沧江上的一颗明珠,璀璨生辉,华彩熠熠。澜沧江从昌都地区奔腾而过,串联起昌都的众多美景,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古人类遗迹卡若遗址,养生休闲曲孜卡温泉,历史活化石盐井古盐田……风物不同,美景各异。
从昌都镇老区昌庆街对面广场的一角,沿一坡度极陡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大约10多分钟后,到达最高处的加惹坝,一座高墙累院的庙宇赫然其上,这便是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内主佛为强巴佛,强巴佛,又叫弥勒佛,在佛教里称为未来佛。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是慈氏之意,据说此佛常怀大慈悲之心。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宗喀巴当即发出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1444年,在色拉寺学经的西绕松布,受宗喀巴的大弟子贾曹杰委派,来昌都建寺,历时8年终于建成。
站在强巴林寺大门外的台地上,昌都镇一览无余,昂曲和杂曲在寺庙下的山脚处交汇,一路向南奔腾而去,不由得感叹高僧大德们寺庙选址的精妙和独到,寺庙占据着昌都最好的地势,每天能最早得到阳光普照,也能最晚见证太阳落山。
走入强巴大殿,强巴佛端坐于上,眼眉低垂,俯视着整座大殿。每年的藏历二月十五是迎强巴佛节,这天,强巴佛将被请出缓缓出巡,从四面八方纷涌而来的信众们纷纷倒伏于地。据说在这一天为强巴佛献贡祈愿,可以梦想成真。
佛堂内端坐着无数红衣僧人,他们闭目念经,神情庄重出尘。午后1点多,结束了诵经和用餐的僧人们汇向强巴林寺辩经场,开始辩经。辩经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从强巴林寺建寺至今,辩经一直是强巴林寺僧人学习佛经、提高佛学造诣的主要方式。辩者二人围绕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一方提问,一方回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方无法问出。但见他们时而抬腿,时而击掌,一反诵经时的庄重,表情生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每一个提问者先说一个“底”,然后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响声,随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两手相击,据说有三层含义,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心中的慈悲和智能,驱走恶念。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难中的众生挽救出来。我们虽不懂佛法的深妙,却被深深地感染了,震慑于藏传佛教的魅力,进入到一种让人感到神奇、神秘和神圣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回转。
卡若遗址:探索藏民族起源
从昌都镇搭乘往水泥厂去的中巴车,到水泥厂下车后,沿着公路往前走,直到看到一座由四方形的围墙围起来的建筑物,围墙里一片苍凉土黄的荒坡,点缀着几座红瓦白墙的房屋,便是大名鼎鼎的“卡若遗址”。东靠澜沧江,南邻卡若水,海拔3100米。“卡若”,藏语意为“城堡”,指此地山形险要。
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4000~5000年。遗址发现于1978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遗址里陈列着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饰有几何图案刻划纹的陶器,还有农作物粟和家畜猪的遗存等等。看着眼前这些粗糙的器具,西藏5000年的历史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看到,在澜沧江源头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上,藏族先民们佝偻着背,制造着各种精致的石制工具,他们建造房屋,纺织衣服,制作彩陶和装饰品,过着安乐定居的生活。
时间永恒流逝,澜沧江奔腾不绝,涤荡了所有的历史沧桑,只有在这片远古的遗址里,我们还能找到时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