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优秀的柳琴演员,如李春生、唱青衣花旦的张金兰等。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特别是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
沂蒙地区有很多庄户剧团,1941年成立的沂水高庄镇朱位村剧团,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热爱戏剧的激情不减,他们每年用牛车、马车拉着演员和戏箱,四邻八村汇演。无需高台大院,也不用急管繁弦,篱边场院扎个架子,村头旷野搭个土台,锣鼓响起时,粗布棉袄一甩,高大嗓门一亮,就踩着碎步粉墨登场了。大红帷幕开合处,戏中的角色水袖飘飘,名眸流转,字正腔圆的演绎着剧中的悲欢离合。
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无论走到哪个村庄,不管经过哪家窗前,你几乎都会发现吉祥的、火红的窗花点缀着农家的日子。炕头上,灶火前、雪夜里、老树下,一双双灵巧的手,一把把飞舞的剪刀,将日新月异的农家生活剪出无限风光,剪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剪纸是民情民俗的载体。临沂市艺术馆的王滨先生在剪纸领域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就。20世纪7年代住在艺术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的民间艺术家,把艺术创作的根深深的扎在祖传文化的沃土里,从民间美术中提取令人振作的元气,去体现时代精神。他和他的学生田归红创作的大型剪纸《莲生贵子》、《桃孩》、《王祥卧鱼》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全国剪纸展览中获三个金奖,两个银奖;剪纸连环画《王祥卧鱼》被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收藏。这幅剪纸把天地作半圆,天空布满半圈雪花,王祥卧冰的腹部剪一大鱼,周边浮游着一群小鱼,构成一幅汉画石刻和富有装饰味的现代木刻。他在《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刀阔斧、得意出神,从有法到无法,把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转化为新的剪纸语言符号。王滨还借鉴中国画的传统装裱技法,把大型剪纸作品反放在布面上喷水展平,然后将剪纸正面粘封四边,成功的装裱出一幅幅剪纸作品。沂蒙地区还有一种挖补门笺,也叫套色门笺,民间叫做“换堂子”,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统一而又富有于变幻。春节飘在家家的门楣,象流水流出几番喜庆的韵致。
印染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苍山、莒南、临沭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印染作坊。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蓝印花布的颜料为靛青,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战国时曾任兰陵令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种朴素的沉静而缓舒的蓝色,配上吉祥的神秘而绮丽的图案,比蓝天里飘逸的白云还要纯净,比大地上绽放的花朵还好深情。这至高无声的艺术语言,最能代表沂蒙儿女智慧和创造生活的激情。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点花鸟基调,结构用小点、短线、小块面组成,形似猫爪,又似梅花;有的采用“轱辘线”等传统纹样。彩印花布多以大红、绿、桃红、紫、黄五色套印,结构丰满,色彩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