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毗尼,这个地处西南和印度交界处的尼泊尔小镇,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1997年蓝毗尼遗址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即使如此,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仅300公里左右的蓝毗尼,却并不在很多游客的行程中。
蓝毗尼园的摩耶夫人祠
蓝毗尼园,关于释迦牟尼诞生的传说
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年据说有超过60种不同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于蓝毗尼园一棵婆罗双树下。据传,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净饭王夫人摩耶(MayaDevi)产期将临,按当地习俗回娘家分娩。摩耶经过这片娑罗树园时正值天气炎热,娑罗树花满枝头,树下池塘芳香扑面,摩耶便在此沐浴解暑。
这个小池塘,据说这就是悉达多降生之后洗净的地方
正当摩耶沐浴结束走出池塘,手扶娑罗树休憩时,她突然感到阵痛,于是王子释迦牟尼就从母亲左腋下肋骨中降生于世。而王后生产时一直手扶的那棵树,便是蓝毗尼园内的那棵充满神奇色彩的婆罗双树。
匆匆走过的蓝毗尼
是否真的要离开气候温润、悠游自在的奇特旺?自问一夜,还是决定去。从奇特旺到蓝毗尼,90公里路走了近5个小时,上午9点出发,下午2点到达。午后的小街上人迹寥寥,小旅馆贵且闷热,没有可靠的饭食果腹。不出所料,过来人所言非虚,那个小旅馆破烂躺椅上的老者甚至一直都在,这就是第一眼的蓝毗尼。
最难忘是这布满青苔的石板,这绿草茵茵
蓝毗尼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重要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而镇上的居民依然只称那片娑罗树园为“蓝毗尼”。出旅馆直走,向左转,一条笔直的大路铺展眼前,路的尽头就是那片蓝毗尼花园。如今进入蓝毗尼花园的多是远道游客或朝拜者,对于那些背草、砍柴、播种与收割的当地人,他们早已将自己与蓝毗尼花园融为一体,虽依然信仰却不需日日步入了。
阿育王石柱
蓝毗尼花园内最醒目的建筑,无疑是那座方正的赭平顶房屋,即佛祖诞生地。房屋处原是佛陀之母祭坛旧址,1995年祭坛拆除,第二年即有考古队在地下5米处发现了15个房间,因此这里被鉴定为佛祖诞生地,并修建房屋予以保护。
蓝毗尼柱位于房屋西面,据传该柱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前249年树立,最早的马形柱头已被雷电霹断,只剩高约7米的柱体。蓝毗尼柱南面是长方形的圣池,池水凛凛倒映着赭房屋。倒影本不奇怪,只是此间倒影美的过于天衣无缝,不可掩饰的华丽下又平添了几分神秘莫测。
步入赭屋内,沿四周甬道而行,但见一面残破的墙体被层叠晕染,走近之后发现,墙壁为尼泊尔特有的日久涂抹而成。墙壁旁边低于地面的一处罩着一块玻璃,几只射灯将玻璃内外照亮。我看到玻璃里有一块半平米左右的灰石板和一块铭牌,上面书写的大意是,“此为佛陀诞生地的铭石。1966”。玻璃上撒有鲜花与钱币,灰色石板上的凹陷图案酷似一方脚印。保安热情的告诉我,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脚印。
重回到蓝毗尼花园,我有些累了,坐在圣池边的一处小憩。距我不远处那棵挂满经幡的圣树静静矗立,圣树外观与榕树相仿,枝条密密匝匝垂向地面,树冠却直指于天。树干周围的石板,经长年累月摩擦已经发亮,树干下部一个天然树洞内供奉着佛像,树洞外的鲜花,烛火因此常香长明。不远万里前来的朝圣者不知疲倦地赤脚绕树干一圈圈走过,偶有当地人前来朝拜,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地以额头轻抵树干,然后静静放上鲜花便离去。
每天,都会有许多尼泊尔人前来蓝毗尼园朝圣
此刻,午后炽烈的阳光似已宣告结束。一位身披僧衣与我并排而坐的老者,因暮色渐近的柔和低垂而更显慈祥。缓慢地,老者对我报以微笑,并拿起他身边的一支贝壳遮阳伞展示给我。我因不曾见过这等物件,慌忙地拍照留念。老者看着我孩童般的举动,只报以宽和地笑。闲谈中得知老者自印度来此朝圣,时日以久。我问他,既来此朝圣每天都作些什么呢?他迟缓地地用英语告诉我,大意是他每日只来此坐着,看着,走一走就够了。
蓝毗尼园内,挂面经幡的娑罗树
大概是我流露出的羡慕表情被老者觉察,他竟呵呵地笑出声来。我为这笑声感到一阵别样的欣慰,毕竟不是谁能流连于自己所爱身边,更不要说日日相守、相望、相厮磨。身边的老者大概早已参透,所以蓝毗尼的每一日都在他面前展开。如此种种,我这样的过客不可能懂。
虽然我仍不能说蓝毗尼全部都是美的,但它却真正贴合了我喜静的心。我只能作如此述说,如果你不相信蓝毗尼有堪称完美的圣池和水中倒影,如果你不曾相信那一方被人膜拜的脚印,如果你不相信圣树下有位参透一切的慈祥老者静坐,那么,你可以选择亲自去蓝毗尼看看,也或者选择让自己的行程绕过遥远的蓝毗尼,绕过可能得到的一切关于佛陀诞生地的体验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