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区学宫门正街23号,是一栋两层楼房,清水墙,隐身在民居中,老百姓称之为梅公馆。房子有种时光洗涤后的清雅,再配上它的名字,颇感斯文。梅公馆的主人是谁,是不是一介书生,一度成谜。
近日,西文庙坪周边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进行,小巷中的梅公馆作为历史遗迹将被保存下来。这栋屋顶一侧砌着透风凉台,青砖、蓝瓦,建筑风格融入许多西方元素的小楼,数年前,才被确认为长沙巨富颜料大亨梅景福的宅邸。
作为湖南最早的洋货商之一,从一个百货铺的伙计起家到名震一方的颜料大王,梅景福的传奇一生亦是长沙开埠后,外商向长江内陆开拓市场的见证。
临危受命将杂货店扭亏为盈
每个巨富都有传奇的发家史,梅公馆的主人也不例外。
梅景福并非长沙人,祖籍在江西南昌霞山村。光绪元年(1875年)的夏末,梅景福出生在霞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幼年曾上过私塾,以儒家忠恕之道为终生行为准则。十八岁时,经同乡介绍,来到晚清南方水陆贸易中心的汉口,在汉口码头上给一家山东人开的杂货铺当学徒。
梅景福在学徒期间为人勤奋,吃苦耐劳,百事俱一一学起。三年学徒满后,梅景福在龙蛇混杂的汉口摸索出一套生意江湖上的经验,并将自己在店内收入存贮起来,以待日后创业所需。
几年后,同乡好友黄冬生途经汉口南下长沙,此人在长沙经营杂货生意,见梅景福学有所成,便与梅景福商量共同在长沙投资开店,独立门户。梅景福、黄冬生各投资500银元,黄冬生又利用自己在长沙各银庄的关系借贷了一万银元,做起了百货生意。
起初,梅景福并未离开汉口,黄冬生在长沙经营不善,很快陷入窘地,遂三番五次来信催促梅南下共同管理商铺。梅景福念及师徒之情,隐忍多时向主家详陈后,获得谅解,遂南下长沙,帮助已陷入资金断裂的黄冬生把门面重新做起来。
梅景福到了长沙后,黄把店内一切事务交给他,自己却躲起来不见债主。梅景福临危受命,一面与债主们斡旋,一面与店员同甘共苦,鼓励店员热情待客,降低售价,先将库存清理出去。每日售货现金,留下百分之二十留店周转,百分之八十逐日送还钱庄。将积压的商品一一入册,做到心中有数,进、销、存三者结合。在此基础上,再与供货商积极协商,增加代销种类,并承诺一定按期交款,增加营业额的同时提高了利润。
一年之后,两人合开的杂货店扭亏为盈,不但偿还了所欠的债务,还赚了三千银元。
湖南颜料销售额曾是全国之冠
1904年,长沙开埠。随着外商船队的涌入,沿长江逆流而上的是欧美大工厂生产的肥皂、汽水、煤油以及化学颜料。
据1913年6月《实业丛报》记载:民国初年,“长沙为本省商业中心,复而为消费焦点,凡外国输入品,多先输卸于此,然后散销于他市镇”,外国进口的布伞、肥皂、牙刷、袜子、卫生衣、汗衫褂、被面布、帽子、毛巾、香水、灯具及罩、玻璃器、玩具、装饰品、镜、花边等16种日用品,几乎全由长沙商人垄断了市场,经营洋货者均多谋利。
对于以杂货零售起家的梅景福来说,代办传统产业的手工制品已难满足日益西化的城镇市场。在生活用品越来越赶时髦的长沙,手持这些洋货成为当时的新潮流。而此时,梅景福刚满三十岁,人值壮年,正等待时机成为西洋杂货的代销人。
外商入中国内陆,往往以当地有名望的地方巨商代理销售。如垄断了当时世界市场上化学颜料供应的德国人,到了上海就聘请了著名的大商人邱渭清为他们代理远东的颜料业务。邱家颜料业在汉口分号的执掌人谭滋屏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南地区的市场,就来到了长沙准备寻找可靠的代理商。
此时,湖南的土法染布作坊尚具规模,人们对新引进的颜料并不太信任。谭滋屏接触了很多成功的商人,都以新兴产品没有经验,也没有把握做好为由婉拒了委托。谭滋屏见到梅景福前,因找不到合适代理商多少有些懊恼。但见梅本人把持商店有度,为人谨慎诚恳,两人就约法三章,谭给予梅很好的销售条件,答应他“推销伊始,开支较大,可以向总号报销”,给了梅极大的信心,于是梅将杂货店果断改为德国颜料的专销店,并更改店名为“永安福”,推销德国品牌“靛青”以及产自德国汉堡的各种颜料。
甫一开业,凡是外县来长沙购买颜料的客商,梅景福不仅招待茶水,甚至留店吃饭,并无偿赠送小包颜料,刚够印染一件衣服,请客商们试用,为自己做宣传。他还派员下乡,将自己试染的棉纱、布料样品给各家染坊作参考。印染作坊的技师们,经过其与土法染色相比较,在成本、时间、效益上,化学颜料明显胜于土法染料,于是由德孚洋行输入的化学颜料逐渐占据了湖南各大染色作坊。
在推销德孚洋行输入的化学颜料同时,梅景福发现外商经销的化学颜料纯度过高,下染时,若掌握不好剂量,会影响衣服寿命。于是梅景福经过试制,将高纯度的化学颜料与一些填补剂和助染剂混合起来,成为纯度低、适合我国市场的“狮马牌”小包装颜料。并将产品分为一公斤、二公斤、五公斤的分量装在纸盒或铁盒内向全国市场销售,仅在湖南就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销售额猛增。三年后,湖南颜料的销售额已成为全国之冠。
“梅景福”被当作中文商标
上海巨商邱渭清去世后,其后人联合全国颜料商组建新的颜料公司,梅景福被诚邀入股,湖南业务仍由他包销。在德商的信任下,“梅景福”被当作商标,用中文印在德国商标之后,作为梅景福的专利。梅景福将店名“永安福”改为“德和公”,并派遣子侄、学徒先后到岳阳、祁阳、邵阳、永丰、郴州等地开设分店。
梅家不仅在省内开设分店,也试图将颜料公司开到省外。其子梅建南在开拓向贵州的商路时颇费功夫。当时湘黔边境并未通公路,羊肠古道,跋涉千里,舟车之累,苦不堪言。梅建南到贵州后,在贵阳开设分号,化学颜料全靠驴背马驮,艰难地开辟了贵州的颜料市场。
清廷帝制终结后,各地军阀四起。梅家的生意却越做越大胆。为了开辟江西的颜料生意,梅景福让四子梅岭先到南昌帮助三哥的生意。梅家不仅在南昌卖颜料,还把长沙的湘绣、夏布、鞭炮运来一起卖,颇具湘商的风采。
梅岭先乃清华大学毕业生,英文甚佳,本打算出国留学。但其父梅景福认为国家当此危难之际,农工商乃立国根本,而军阀混战多年,民无宁日,当实业救国。行行出状元,留下经商也并非才无所用。于是说服四子留在江西,对接英国、瑞士的颜料生意。
至此,梅景福所发展的颜料生意已经分别经销德国、英国、瑞士三国颜料,商业达湖南、江西、贵州三省。职工百人,资金已过百万,成为全国有名的颜料巨商。
抗战爆发,迁居贵阳终老
虽然坐实三省颜料生意,梅景福依然善待店员,古热心肠。十分尊崇儒家关于公私之分的议论,时刻告诫家人不准为难店员,儿媳及子孙不准以私授公,要做到内外分明,以义论亲疏,奖惩有度。
凡在梅家颜料公司供职的伙计,每年抽出营业额的百分之十五作为集体的年终奖按等级发放,以示奖励。职工、学徒每年加薪一次,每次增加三到五银元不等。销售方面也严防以次充好,十分注重品牌的口誉。
日军进逼长沙前,梅家已打算举家和颜料公司迁往贵阳以避难。为了说服一些店员一起走,梅景福规定凡愿随店疏散者,其家属父母兄弟店中承担生活费,因此店员都很乐意迁往贵阳。
梅景福在贵州还将西洋的化工原料推广到苗地,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也日益密切。梅景福在贵州修桥,买米接济从外省躲避战乱的难民。此前在长沙时,他也曾先后赠给长沙孤儿院、衡阳大刚中学、岳阳中学银币各三千元不等。
文夕大火后,长沙一片废墟。梅家在长沙的颜料产业也逐渐全部迁往贵阳。1945年,日军战败,七十一岁的梅景福于贵阳去世。子孙也多留居贵阳,鲜有再回长沙老公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