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广宗薄饼
有炖菜,有汤,有粥,有肉,好像就差主食了,我们再来尝一尝广宗薄饼。
广宗薄饼,也叫“风吹大油饼”。这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它的“薄”吧——直径一尺半的一张油饼,仅重三、四两,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够隔饼看报,真是比纸还薄了,风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饼做饼卷肉,那里面的肉透过薄饼显出一种诱人的色泽来,真是叫人顿生馋意。
广宗薄饼源于广宗城东北的李怀村。从明朝中叶开始,李怀集市规模扩大,每逢集日,四方商贾云集,李怀集热闹非凡,而广宗薄饼在李怀集上以它独特的风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青睐,生意日渐兴隆,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栏目中播出后,就闻名全国了。
广宗薄饼不仅金黄透明,薄厚均匀,卖相极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质软,极为可口。要做到这几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宗薄饼从和面开始就与一般的饼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面,而使用面杖搅面,夏天放入少量食盐,冬天则用温水和面,这样和出的面较柔韧。面和好后,用面杖将其从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后揪下拳头大小一块面,掺入适量面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开,在上面洒上少许细盐,滴入几滴香油,再用擀杖甩制成直径约一尺半的薄如纸张的圆饼。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香飘飘了。然后,把擀好了的的面饼用擀杖轻轻挑起,运用腕力轻轻放在抹匀油了的鏊子上,开始加火。俗话说“三分和面七分火候”,这烙饼最关键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饼易黑糊干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饼就成了“白秃子”,不但难看,而且外熟里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饼来。
尽管广宗薄饼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它平民、大众的属性从未改变,价格依然还是那么便宜。广宗薄饼,出于民间,最终于还是属于民间。
6.邢台馓子
记得小时候,每逢赶集庙会,集市上多有炸馓子的。只见一人从油盆中把饧好的面条捋细并缠在手臂上,绕个十来圈,另有一人手持一双长筷子,挑住缠好的面条两端抻开,面被抻得极细,然后先入油烫一下,立即两支筷子翻过,盘成绞丝,或将两支筷子合并,叠成扇状,再入油炸,成型后抽出筷子,不断翻动馓子,炸熟捞出。
炸好的馓子被轻轻的放在大簸箩里,呈开张的小扇状,匀称的细条色泽嫩黄,表面布满小米粒大小的小泡,油润酥松,香气浓郁,顿时就把我们这帮小孩子馋得走不动路了,非得缠着大人买来吃不可。好在馓子也不贵,所以我们一撒娇,准能一饱口福。微咸酥脆的馓子轻轻一碰即碎,在一片喀嚓声中,满口溢香,让人停不下嘴来。
馓子也叫做“环饼”或“焦圈”,古时叫“寒具”。馓子的历史相当悠久的,据说最早是回民发明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馓子,“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这“粔籹”就是指馓子。用馓子来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见其美味。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品尝了一位老婆婆做的馓子后,写下这样一首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馓子色鲜、酥脆的特点。
馓子也不独是邢台才有,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有放盐的,也有放糖的。邢台馓子一般是放盐。做馓子,除了炸制的火候,和面是最关键的。将面粉加温水和溶化了的盐水,先后搋揉三次,将和好的面团压成3厘米厚的饼,用刀切条,再搓成筷子粗细的长条(不能搓断),放簸箩中如蛇形盘起,撒上半湿的小米面盖严(最多只能码三层,不然很容易粘连)。在温度30℃处饧上半个小时(夏天15分钟),就可炸制了。炸好的馓子可以干吃,也可以熬汤,水煮而不烂,还可以弄碎了做饺子馅吃。《本草纲目》中称馓子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馓子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的爱物。
7.邢台锅贴
记忆中,锅贴是带着一抹温暖的色彩登场的。记得疼我的爷爷那时每每从乡下来城里看我,总要骑着一辆二八的破自行车带着我满城转悠着找好吃的,直到把小肚皮撑得再也吃不下。而邢台饭庄的锅贴,是每次必点的美食。刚端上来的锅贴,呈虎皮色,底面焦黄,两头留着口,露出里面鲜美的馅儿,冒着丝丝热气,很是招人,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外焦里嫩,混合着表皮的浓郁麦香、馅料的软嫩鲜香、底面的酥脆焦香,让人吃过了就不容易忘掉。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邢台锅贴是颇有名气,也是颇有来头的。据说是河北十种地方名吃之一呢。1934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汉英随军来到邢台,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六合居”饭庄,专做锅贴。出铛的锅贴外焦里嫩,香而不腻,因而吸引了牛城百姓。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1991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风味产品。
锅贴的做法倒也简单,和饺子的做法类似。先和面,面和好后饧十分钟。在此期间调馅。荤素均可,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因为要用油煎,所以馅中不宜放油太多,以清鲜为宜。馅调好后,面也就饧好了,然后擀饺子皮。包时取一张饺子皮,放入馅,中间捏住成月牙形,两边留口,就OK了。然后就是煎制了。在平底圆锅底部抹一层油,然后把包好了的锅贴在锅里整齐地码好,小火煎3分钟后,锅贴底部基本已变色,再向锅中加入半杯热水盖上锅盖焖煎,2分钟再打开,中间翻锅一次,如此反复2-3次即可出锅了。
除了火候,馅料的调配也是好吃的关键,再说给大家几条调馅的小TIPS:牛肉要加姜汁,猪肉要拌葱姜水,香油要多放,去腥才能彻底,质地才够润滑,千万不要加蛋,否则馅太干无汁。葱姜水不妨多放,一斤肉至少要拌进半碗水,顺方向调匀,然后稍放冰箱冰过,会比较好包,吃的时候咬开也才会有汤汁。
8.牛舌头火烧
说起火烧,首先要说起烧饼。好烧饼要鼓囊囊的,表皮酥脆,内瓤松软,香味浓郁。如今邢台市烧饼打得好的也没有几家了,印象中桥西冶金路幸福源小学对过有一家很好吃,还有花市街有一家“马家祖传”清真烧饼味道也很正。
烧饼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早在唐朝就有记载说:“胡饼、饆饠等为胡食,自西域传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三十七卷)这里说的“胡饼”即是我们现在说的烧饼,是伴随着西域客商,沿着“丝绸之路”传至山西的。白居易诗中“面脆油香新出炉”说的就是这胡饼了。
而说起火烧,这个烧饼的“近亲”,其渊源却是出自威县。早在清朝中叶,威县火烧就以其独特的工艺,香酥的口感远近闻名了。明朝“燕王扫北”之乱之后。河北一带民生凋敝,人烟稀少。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迁山西民以实之。” 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原由西域传到山西的以吊炉打烧饼的手艺也自然传到威县一带,威县人独出心裁,融合北方的大饼与胡饼的工艺,以威县的细白面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创制了风味独特的“火烧”。火烧与烧饼工艺接近,口味、形状却不同。因状如牛舌,俗称“牛舌头火烧”。随着威县在外地做打制火烧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播越广,人们都称其为“威县火烧”。
威县火烧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和面、抻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用吊炉烘烤,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据说,在民国初年,威县打火烧的名师以黄街石老美、西街和友林最负盛名。后,又有刘振英、李保海、马佩琴名重一时。近年又涌现出李柱等一批后起之秀。
现在的威县火烧又多了几个新品种,如油酥火烧、糖火烧、馅火烧等等,来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