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福建正文

漳州小吃乡味浓郁 品名繁多

漳州风味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传统的制作工艺,近年来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餐饮业声誉鹊起。不久前,由福建省烹饪协会首次组织的"福建名小吃"认定会上,漳州市选送评定的风味小吃53个品种有48个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入围率高达90.5%。一时成了烹饪界注目的焦点。探询这一传统名品,让小吃业成为漳州人的又一金招牌,也成了漳州人的热门话题。"天开一岁暖,花发四时春。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唐代诗人丁儒在诗句中道出的漳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漳州小吃传承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料资源,山禽、溪鱼、果蔬、海产皆为珍品。风味小吃品种繁多,猪蹄面、鲈鱼粥、手抓面、卤面、猫仔粥、五香卷、润饼、和合包、米烧稞諽、土笋冻、蚝仔煎等等,据漳州老烹饪家曾庆富先生介绍,竟有8大类250余种之多。难怪闽南有"玩在苏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的民谚流传。

漳州小吃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产生尤其与民俗节日密不可分。清明节润饼、端午节碱粽、大年夜的五香卷、红白事的卤面,每一项名小吃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历史传说:"猫仔粥"里有南宋赵昺皇帝与陆秀夫逃难的故事,"卤面"有陈元光后人怀念先辈不忘乡情之意,"和合包"有夫妻破镜重圆的情节,"江东鲈鱼"亦有"严东溪孝母鱼"的记叙。这无一不使人在品尝风味小吃时,品尝着一段漳州民间文化。

漳州小吃吸收了厦、泉、潮汕小吃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江东鲈鱼粥仅以鲈鱼加米熬制,不加别味,竟成一道人人向往名菜。而随着漳州人向外发展,小吃烹艺也传遍海内外。最典型的是:在台湾有"不吃度小月,不算游台湾"之说的名小吃"度小月担仔面",担仔面热碗,面稍烫一下即可捞起,撒上豆芽、香菜,再佐以肉糜、蒜泥、黑醋、虾仁,配以精心熬成的高汤。据台媒体介绍,这担仔面正是100多年前创始人洪芋头向漳州师傅学来的。

由于价廉物美,漳州小吃深入民间,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一到晚间,遍布街头巷尾的各式酒楼、大排档,让人感到了"食在漳州"的浓烈氛围。漳州娱乐场所没有太多的市场,亲朋小聚、举家闲逛,漳州人的夜间休闲生活更多的是品尝小吃度过的。来一碗卤面,吃一条五香卷,在品尝小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从容与悠闲,就成了漳州一道独特的风景。

漳州小吃知足常乐

作为漳州旅游业、餐饮业的一个金字招牌,漳州小吃业这几年无疑有着很大发展,但也潜伏着不少危机。

最明显的是保牌创牌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中,创立品牌、保护品牌是任何商家必经之道,也是商家生存发展之道,北京"全聚德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无一不是这行业的典型。漳州小吃泱泱200多种,如今注册品牌屈指可数,而有品牌不经营的竟有数家。最近福建省烹饪协会在漳州市举行福建名小吃评选,本是漳州小吃业扬名立万、重塑形象的良机,无奈有心栽花花不开,组织者千呼万唤,许多业者仍不来,连大名鼎鼎的诏安"猫仔粥"也不来参评。小吃业者满足于自身街头小摊,陶醉于每日的几个食客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品牌意识,许多小吃也随创立者消失而消亡了,成了漳州人无法弥补的损失。

另外,有关部门重视也不够。在漳州市区香港路府埕一带,曾经繁荣兴盛过各式各样的小吃行业,成为漳州一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府埕小吃街便消失了,以后虽多方议论迁建何处何处,但始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漳州小吃便成居无定所的流浪儿。而名声在外的漳州小吃,系统整理材料竟寥若晨星,记者遍寻业者,只有一退休老人编著的2本材料,这对于扩大宣传显然不足。小吃业的现状是完全民营化、市场化,行业协会作用日趋重要,而现在烹饪协会很难发挥作用。一些餐饮业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有了困难不知道找谁解决,而找上门来的部门大都与收费有关,都说政府要为企业服务,他们却感受不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