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东北正文

辽宁阜新美食攻略

一代宗师张三丰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北靠内蒙古自治区,东与沈阳市接壤,西南部分别同朝阳市、锦州市毗邻,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辽宁省的畜牧油料基地和重点产粮地区,又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电之城”之称。

  阜新市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和海州、太平、新邱、清河门、细河5个区。海州区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全市总面积103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0万,其中市区人口77万。境内有汉、蒙古、满、回、锡伯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7万,其中蒙古族,达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

  阜新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阜新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查海古人类文化遗址和龙纹陶片的出土,证明早在八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阜新还是中国藏传佛教黄教的东方文化中心,其寺庙文化及摩崖造像堪称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

中国道教祖师、一代宗师张三丰生于阜新。从元、明两代的各种历史记载看,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城。张三丰的祖父自称是道教祖师之一的张陵的后人,于宋末携家眷来到辽东。他的父亲在元太宗时曾经入仕,后来归隐。他的母亲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时生下了张三丰。懿州城是元朝的北方重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历史上著名的契丹萧太后曾将此城作为陪嫁送给她的三孙女,此城也因此祥兴。在元代,懿州城曾长期作为辽阳行省的行署存在。元代统治者主张儒、道、佛三教并兴,而懿州城作为当时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其中该城内的三清宫就是当时北方最大的道观,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帮助张三丰成为了一代道教宗师。

  交通:

  阜新交通畅达。两条国有铁路运营线穿境而过,把阜新和环渤海地区及全国各地连在一起;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阜锦高速公路已于2002年通车,阜新到省会沈阳市170公里的沈阜公路已开通,从桃仙机场抵离阜新十分便捷。阜新至锦州港140公里的阜锦疏港公路,有效提高了阜新进出口物资的运输能力。2001年全年阜新地区境内铁路货运量1025万吨,客运量205万人次。公路货运量470万吨,客运量2396万人次。

 美食:

  干炸鹿肉:将新鲜鹿肉5两,切成方寸薄片,然后放入用各种调味品制成的汤汁中煨泡5小时,油炸时挂糊,注意油温不要过高,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入盘,此菜外焦里嫩富于营养。

  油菜鹿肉:主料:鹿肉4两,辅料:油菜5棵,调料:油、盐、酱、醋、味精、葱、姜、蒜适量。制做时先将鹿肉在老汤中用文火煨烧,烧熟后切成小块,将油菜去掉老帮叶,留下的过一下一油,以保持翠绿。制做时用旺火先将油菜放入炒勺,再放入鹿肉、调味品,出勺后可根据客人口味需要,淋入不同的汁。此菜荤素搭配,在翠绿的油菜里珍藏着四溢飘香的鹿肉块。有人曰“翠烧鹿肉相思苦,红托油菜满口香”。

  鲜鱿鹿肝:顾名思意,就是用鱿鱼和鹿肝加工制做的一道菜肴。此菜刀工比较讲究,分别用花刀把鱿鱼、和切成片状的鹿肝进行加工,然后先后入勺爆炒,出勺前加适量调料。此菜鱿鱼洁白如玉,鹿肝紫檀明亮。海鲜、山珍尽在盘中。此菜还俱有清肝、爽目之功效。

  果味烩腰花:先将炸熟的核桃仁置于盘子的外沿,再将用花刀改制的鹿肾切片,放在调料中煨制后蒸熟置于盘中,根据客人口味需要淋入汤汁。此菜特点是富于营养,核桃仁具有滋阴乌发的功效,鹿腰是滋阴补肾的上品。

  龙眼头肉:先将煮熟的鹌鹑蛋去皮后切成两半,码在盘子外沿,个个形似龙眼。再将酱制好的鹿头肉切成片摆在盘子里,淋上调制好的佐料。此菜俱有凉菜的特点,酱制的鹿头肉鲜嫩可口,据营养学家介绍,此菜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枸杞烧鹿鞭:将鹿鞭用花刀改制后切成片,再同枸杞同烧,出勺后,将形如梅花状的鹿鞭码于盘中。晶莹黄亮的鞭花,在鲜红欲滴拘杞子的衬托下,令人大开胃口,此菜是温肾的一道大补。

  雪梨鹿心:鹿心味甘、益心,经过酱制蒸熟的鹿心也是一种熟食。雪梨具有化啖逐淤肺的功效,鹿心对心血管有疗效。雪白的梨片,紫红的鹿心,清凉爽口。此菜既是美食,也是保健食品。

  红烧鹿尾:鹿尾味甘、降压,红烧鹿尾不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此菜特点是菜色棕红,香辣味浓厚。

  灵芝鹿心汤:灵芝补气血,佐含血的鹿心片,在鸡汤中用文火慢炖入味,再放汤里几棵解荤的鲜嫩小油菜,配以各种适量调料,味道极为鲜美。此汤真乃“青龙浮玉海,紫灵游碧波,心畅风魂处,吾健神心恙”。

 喇嘛糕

  喇嘛糕是阜新境内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它选用精制面粉、白沙糖、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瓜籽儿仁、青红丝、桂花为辅助原料,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其特点是,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喇嘛肉

  就是由喇嘛发明的一种食肉方法。它以北方盛产的大白菜及猪肉为原料做成。口味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肥瘦相宜,满口溢香,兼红烧肉、川白肉、大炖肉滋味而有之。由于猪肉浸透白菜,白菜充满肉味,亦含有干白菜、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菜汤鲜美脍口,沁入心脾,尤其以特大号海碗盛之放在桌心,大家围坐,众目所视,大有杀大猪、吃大菜的气氛。

  其制作方法是:将腌渍后的中等颗咸白菜切成块状,将带皮的五花三层的猪肉切成方寸形,一同放入铁锅内,加以葱、姜、盐等佐料,用文火慢炖,经过两小时,方可食用。炖好了的喇嘛肉,表面一层滚动的油花,大块猪肉在菜中裸露,一种诱人解馋的情绪顿然而生。

  喇嘛肉的制作方法,是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天长日久,喇嘛肉在适应多人用菜的环境下,便逐渐产生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肉已成了蒙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

  喇嘛肉粥

  喇嘛原先是不吃肉的,喇嘛吃肉相传是被逼出来的。康熙八年,距阜新市约三十公里处的乡村,建筑起了一座大庙,起名瑞应寺。瑞应寺经不断扩建完善,形成了一座恢宏的藏式建筑群,鼎藏时期,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无名的喇嘛赛牛毛。为了解决众多喇嘛吃饭问题,瑞应寺的活佛派大喇嘛扎嘎去北京铸造大锅。扎嘎在北京住了一年零九十九天,经百般努力,铸成了一口能供八千人吃饭的大铜锅,又经千辛万苦,将大铜锅运回了瑞应寺。寺庙里的大小喇嘛都十分高兴。大喇嘛扎嗄更为欢喜,他认为自己铸锅有功,定会受赏。可是活佛没有封赏他。大喇嘛很窝火,不久便气死了。他死后,阴魂不散,在寺院里闹鬼。被迷上的喇嘛大吵大闹、又哭又笑,折腾得全寺院不得安宁。为此活佛领着众喇嘛祈祷,念《甘珠经》驱邪,跳查玛舞赶鬼,可是均无奏效,把活佛和众喇嘛愁坏了。正在没办法的时候,一个小喇嘛找到了活佛,说:“活佛,我有个办法能治住大喇嘛的阴魂,但怕说错了活佛怪罪。”活佛一听赶忙安慰小喇嘛:“你尽管说来,本佛一定不怪。”小喇嘛说:“咱们喇嘛教从来不吃肉,我想从现在起咱们开始吃肉,荤通七窍,大喇嘛的阴魂就不敢附体了。”活佛把眼珠转了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说:“那今天把粥锅里放上一些肉,熬肉粥吃,看看灵不灵。”全寺院的喇嘛吃肉粥后,果然驱走了大喇嘛的阴魂。从此,不但瑞应寺的喇嘛吃肉粥,别的寺庙喇嘛 也吃起了肉粥。由于喇嘛肉粥经文火慢熬,不但米稠肉烂,而且肉不腻人香甜可口,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待客的佳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