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春节期间,我乘漓江游船抵达阳朔。那是我与阳朔的第一次接触。那时的阳朔还是个江边贫困的小村镇。碧莲峰是首选景点,其上的石刻“带”字,因能解出四句短语共16个字而闻名古今。
那时的西街是紧邻碧莲峰的一段石板路,路边是古旧的宅子,留守家中的妇女和少年或挎着篮子,或支着小摊,散售一些本地特产,如香芋、肉粽、金橘等等。整个镇子给人一种水墨画的感觉--清新、宁静、朴实。
随着游人一批批的到访和传诵,若干年后,西街开始声名鹊起。蓝眼金发的外国背包客来到这个小镇时,被这里的悠闲和美景所诱惑,流连忘返。
天气晴好时,或徒步、或骑车,在阳朔周边游荡,徜徉在田园牧歌、波光山影之中。当晚霞染红半空时,三三两两的外国人回归到西街,围坐在街边小店门口,品着中国香茶或西洋咖啡,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当他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他们的家乡后,把对中国阳朔的美好印象广泛传播,从此更多的外国人来到西街,西街开始成为地球村,这是西街的鼎盛时期,也是西街变味的开始。
游客多了,生意好做了,生意人也就接踵而至。3月12日下午,当我再次踏足西街时,这里已经是一条长长的,喧嚣的,流金淌银的商业步行街了。街上人头攒动,行色匆匆。游客忙着走一遭西街;生意人忙着揽客兜售;商品都是各地旅游市场常见的东西;饮食都是各地常见的川味、烧烤和非正宗西餐。
我在某萍咖啡馆门前落座,点了一杯蓝山咖啡、一个披萨。尽量悠闲地啜着、吃着,但传说中的西街悠然情调找不到了,邂逅美眉,甚至洋美眉,那只是个传说。现在的西街犹如浓墨重彩的油画,斑斓浓烈得令人局促。
喝完下午的咖啡(其实已经18点左右了。),走到碧莲峰公园门前,想再睹“带字”奇观。售票员说清园关门了,明早8点再来罢。可我明早要去徒步遇龙河,好说歹说,终于同意我进去快游一圈,门票30元当然是不能免的。不过此时园中仅有我一人,倒是清幽。
沿石板山路,不一会儿就走到“带”字面前,这是碧莲峰东麓半山腰的摩崖石刻,是清朝道光年间大书法家、阳朔县令王元仁独创并亲书的。字高约6米、宽约3米,为广西大字摩崖之首。乍看只是一个“带”字,再仔细琢磨,就可拆解出字中有“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字短诗之意。此字结构巧妙,为阳朔标志之一,来阳朔不看“带字”,终究留有遗憾。看了“带”字,再下到江边观景台,拍照“阳朔”二字留念,遂出了公园。耗时不过半小时而已。
复又回到西街,灯火阑珊,人声鼎沸。最多、最显眼的要属“啤酒鱼”饭店了,有“彭大姐啤酒鱼”、“谢大姐啤酒鱼”、“陈大姐啤酒鱼”、“x大姐啤酒鱼”,可谓十步之内,必有啤酒鱼也。
据说,彭大姐1986年就在这里开大排档了。当时, 她从县里的五金厂出来创业,跟着小叔子学了炒菜的手艺。最先是卖小炒和阳朔的香芋扣、田螺酿、阳朔粑粑等,1990年之后才卖啤酒鱼。
她说 阳朔最早做啤酒鱼的叫廖思沅(音),现在去世了。廖做啤酒鱼之前,有几道家常鱼做得好,有个常来阳朔的旅行车司机对他说,你如果用啤酒烹饪漓江里的鱼,可能味道更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廖就试着用漓泉啤酒焖鱼。经过很多次的试验,终于做成了一道鲜美的啤酒鱼。后来,许多餐馆跟风而起,啤酒鱼在阳朔就成了美味的代名词了。
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把啤酒鱼馆开到桂林。出人意料的是,这啤酒鱼出了阳朔后水土不服,在桂林开得不成功,只好又回到阳朔。再后来,因种种原因,廖的儿子就把阳朔的啤酒鱼馆打给了彭大姐。
因为一道啤酒鱼至少要炖一条鱼,而一条鱼至少2斤,一斤至少40元,所以,一个人点这道菜,既吃不完,也显得较贵。
好了,与丽江吧街、大理洋人街齐名的阳朔西街我见识了、体验了,虽不再悠闲懒散、却也热情好客。再见了!明早我要去徒步遇龙河啦!
作者:西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