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街LOST
阳朔的名气很大,我一直以为,阳朔会是一个和乌镇、凤凰类似的地方,到了阳朔最著名的西街,才知道我根本想错了。
西街是背靠漓江的一条商业街,建筑都是仿古民居修建的,倘若不是背后的漓江水和抬眼就能望见的秀丽山峰,真觉得和城市里玩民俗风情规划出来的商业街没啥区别。
在别人游记里看见许多西街文字,说西街不是一个观光的地方,而适合住下来慢慢品味。所以我们一个星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宿西街。
西街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
西街是一个逃避现实沉迷放纵的地方。
西街最多最有名的是什么?酒吧。外国人。
在这里,五湖四海的人共同拥挤着一个陌生的所在,心灵似乎格外敞开,似乎真的很容易认识朋友、遭遇爱情(姑且称之),但是,一旦离开这条街,回归了现实的本来角色,这些情感是否会分崩离析?
对于西街最好的记忆是坐在露天咖啡座上,看着来来往往各色人等,漫无目的地消磨掉一个下午。以往的旅行总是风尘仆仆,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这等无所事事的时光;这次因为是春节,也懒得详细安排,走动了两三天便不大兴趣,任自腐朽。
坐在这里,同伴说,好多小混血哦。笑。据说西街是中国涉外婚姻最高的一条街,不过估计涉外是有的,婚姻倒难说。西街其实已经是西方人的西街了(亦是因此得名),西方人喜欢这里也许是因为它既很中国又很西方。
在西街的酒吧里,翻看一本本厚厚的留言册,常常能找到某种地老天荒、悲天悯人的感觉。我想到《花样年华》的那个树洞。旅行是一种出逃,出逃的意义不在于逃到哪里,重要的只是离开,离开原来的地方、原来的身份、原来的一切。在某个bar,忽然写了许多许多话,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是不是这样,因为“出窍”,就有了倾吐的欲望。
倘若用小布尔乔亚的眼光来看,阳朔不失为一个好地方,是精神的栖息地。所以,总有人留恋这里。
认识一个客栈的老板娘,常常抱着孩子站在客栈门口出神。本以为她是地道的本地人,交谈之下才知道她是汕头人,到阳朔旅游,住了这家客栈,后来,竟成了这里的老板娘。
有一个同城的女孩,在阳朔西街住了一个月,游山、泡吧、食美味、练口语、交朋友,回来后怀念不已。
在阳朔,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过,我自认为并不是一个小资,对这个称谓也没啥好感。所以小资的天堂对我而言有时也像是地狱。阳朔、乃至整个桂林,虚高的物价是普遍现象。要砍价,狠狠地砍。如果抛开小布尔乔亚,用现实主义眼光看,浓浓的商业味实在要让人作呕。
看见一篇文章里说,西街的小跑堂一个月的收入不过400元,而在西街一个晚上消费400元也是正常的事。小跑堂说,他们根本不在西街消费,“那是游客玩的地方”。
我旅行中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人称呼我“姑娘/小姑娘”,犹如称呼自家人一样,倍感亲切;在阳朔,一出门,我们听到是“你好啊,美女……”
不管怎样,一次就够了,我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
阿拉丁 西街早已没有原住民居住,但买民族风情的东西还是当地商家盈利的噱头。西街没有什么“绝无仅有”的特色商品,因为那里卖的东西基本上也是在其他旅游区常见的,诸如花布、手镯、工艺品,等等。价格也并不便宜。总之,一切都趋同了。
阿拉丁是阳朔的一家卖印度服饰的商店。店内的灯光打得很棒,尤其是饰品区,形成一片亮闪闪的眩目。墙上贴着老板去印度挑选货品时拍的照片。算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家店了,在阳朔的日子,没事就去逛逛。还有,店员的印度风打扮十分惹眼;即使是在西街,也是回头率超高的了。
印象刘三姐 虽然对刘三姐不熟,但所有对阳朔的介绍中都力赞这部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那么,就去看看咯。真是沾了实景的光,桂林山水本就那么美,再加上张艺谋最擅长使用的色彩,配合上一流的灯光、音响技术,使得欣赏这场水中实景演出成为一次纯粹、高级的艺术享受。结束后意犹未尽。
我想当地人和当地政府一定对张艺谋感激涕零,仅凭这部剧,每年就创造多少收入,提供多少就业机会。老谋子在云南还有“印象云南”,MS还有其他的“印象XX”……老谋子真会做人呐。
只是,这样高密度的大型实景演出,展示了山水之美,是否同时,也污染了山水呢?
徐悲鸿故居 阳朔有徐悲鸿故居,游记里却很少提到,有个别提到的却以“找不到”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冷门的景点。也许大师,已经不属于今日纸醉金迷的阳朔。
名人遗迹从来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本以为找它需要费些周折,不料近在咫尺。西街走到尽头,左拐,不用几分钟就到了。故居外墙镶着几面石碑,记叙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人在此写生,民风淳朴的旧事。
徐悲鸿故居就在漓江边上,门口就是江水和群山,景色优美,仿佛真能看见当年几位大师在此谈笑风生的身影。同伴说,如果徐悲鸿还活着,看到现在阳朔,真要气死。
好笑的是,我们找到故居,却吃了个闭门羹。不远处的孙文演讲堂亦是大门紧闭。一个工作人员在门后向我们比划,大意是放假之类的。果然是一个冷僻的旅游点,还有春节期间放假的!
是吧,阳朔不需要画家徐悲鸿、不需要国父孙文,只需要你来小资、来迷失、来沉沦。
作者:nowhere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