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印度 >> 新德里 >> 正文

印度首都新德里印象

市区不要高楼有缝就建绿地

印度首都新德里是一个地理概念,是相对于老德里而存在的地名。印度首都的规划建设严格按着新旧城区分开的原则,老德里保留着古老的建筑格局和古朴精致的风貌。新德里是印度政府机构所在地,也就成了印度首都的代名词。

2003年6月下旬,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时,有67名印度记者来到北京进行报道。他们在报道中几乎都用了“惊讶”二字来表达第一眼看到北京建筑的心情。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报道,除了对北京的干净和整齐表示钦佩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羡慕,因为印度人更喜欢乡村式的都市生活。在德里市,20层以上的楼房数量还不及北京的望京小区多。市区里除了独门独院的楼房外,最多的就是6层公寓,因为德里市政府对建筑高度有严格规定。当我询问建这么多低矮建筑是否浪费土地时,印度记者认为,德里的水电资源严重不足,盖高楼才是真正的浪费,而且也影响城市风格。若要从节省资源的角度来讲,印度的大家庭更节省能源。北京的小家庭,无论是一口人,还是三口人,每一套房子里都有厨房、厕所。印度人则喜欢四世同堂,二三十口人的大家庭住在一起,也就两三个厨房、5个厕所而已。


不少来过印度的人都喜欢用“脏乱差”来形容印度首都,但其新老城区严格分开的建筑格局,还是赢得了世界建筑界的称赞。老德里的月光广场依然保持着上百年前的建筑风貌,蜿蜒曲折、重重叠叠的街道由店铺连接起来。这里的金银器街、珠宝街、铜器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都恪守着传统的营销模式,让人真切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根。若用现代标准来衡量的话,老德里确实显得苍老和破旧。各种电线如同捆绑这些老建筑的道道绳索,乱糟糟地伸展在墙壁上。

与北京如同腰带一样一圈圈往外扩展的环路相比,德里显得有些瘦骨嶙峋,满打满算它也只有两条环路。本来能为首都增光添彩的现代建筑和高尚居民区,也被挪到了首都附近的两个卫星城里,更衬托出首都的土头土脑。在建筑风格上,最令印度记者惊讶的是,北京最气派的建筑基本都属于政府或国营公司。而在新德里,除了英国人留下的气势宏伟的以总统府为中心的建筑群外,富丽堂皇的标志性建筑都属于私人财产,一个老板可以拥有三四个五星级酒店。

广场更像公园可以野餐睡觉

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不仅都是农业大国,人口结构也极为相似,所以两个亚洲大国总爱相互比较。不管从观察中总结出多少条自己优于对方的理由,这两个古老国家的首都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广场。新德里的广场位于总统府前,广场一侧是议会大厦,另一侧是国家博物馆,广场上也有英雄纪念碑。


与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相比,新德里的政府广场更像一个大公园,里面有大片的绿树、草地,还有巨大的喷泉,给人一种纵深感和田园生活的印象。德里人白天可以躺在广场的树阴里睡觉,晚上可以开车来纳凉。人们只要把汽车往路边一停,就可以在草地上闲聊或野餐,孩子们则可到喷水池内戏水。

四处栽草种树没有灯红酒绿

德里在主要市政建设指标上都落后于北京,惟独绿化遥遥领先于北京。站在德里的任何一个制高点,都会看到德里几乎都掩映在绿树丛中,只有少数几座高楼突兀在树林之上。德里市的林地覆盖面积为111平方公里,占市区整个面积的11%。道路两旁的树木覆盖面积也有40多平方公里,覆盖着2.69%的市区。新德里的林地覆盖面积占整个城市的70%。新德里更像被树林划分出来的几个区,茂密的林地里生活着孔雀、松鼠、猴子等动物。人们不用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在草地上散步或者锻炼。


德里的夜晚没有灯红酒绿。我刚到德里时,发现它很像一个大乡村,没想到到了晚上就真成了乡村,安静得让人以为到了原始森林。德里人非常讨厌霓虹灯,据说一些商店以前曾装过霓虹灯,后来因为有附近居民投诉而不得不拆除。他们认为晚上的强光不仅侵扰睡眠,还会扰乱生态平衡。树丛里的袋鼠和孔雀、路边的狗和牛,都需要在黑夜里睡觉,否则一些植物会在强光下开花,鸟会很早离开巢穴,难免要扰乱它们的生物钟。我原以为这是印度人在找托辞,仔细一想也有道理。西方环境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科学的灯光照明标准是,灯光只照亮该照亮的地方。哪些地方该被照亮呢?谁会为都市的美丽付出代价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